提到機槍這個詞的時候,或許所有人都只會想起輕機槍和重機槍。
但鮮為人知的是,這個世界上還有一種名叫中口徑機槍的概念,指的是一般在7.62毫米到12.7毫米之間的機槍。
2022年,在第十四屆中國航展上,中國自主研發的QJY201型7.62毫米機槍一亮相,便瞬間引發了眾人的歡呼。
(7.62毫米機槍)
伴隨著美國在越南戰場上引發的小口徑潮流,中口徑機槍一詞甚至被各種小口徑機槍代替。
直到俄烏戰爭爆發,俄羅斯血的教訓告訴了我們,輕機槍有時候不一定頂用,或許這也是重新重視中口徑機槍的原因之一。
(機槍射手)
中口徑,小口徑和俄烏戰爭
為什么這么說呢,那就要從小口徑槍的流行開始說起。
小口徑槍的流行,源于越南戰爭。在越南戰爭期間,前期美軍使用的是7.62毫米M14步槍,這款步槍雖侵徹力強,射程遠,但后坐力大,影響射擊精度。
在危機四伏、隨時可能被人襲擊的越南叢林,M14難免有時會因為無法控制精度和射擊方向而顧此失彼。
(越戰戰場使用M14的美軍士兵)
也就是這個時候,美國人提出了小口徑彈藥的概念,并拿起了M16步槍。 M16步槍口徑僅為5.56毫米,相較于傳統7.62毫米口徑步槍,它的后坐力顯著減小,單兵可攜帶彈藥量大幅增加。
再加上這款步槍每分鐘750到900發的射速,能在600米有效射程內形成穩定的彈幕,并且兼具精度與火力密度,從而大量壓制越共。
反觀越南r使用的AK47在自動射擊時槍口上跳,導致精度不夠,有時甚至可能被美軍的小口徑壓制。
(使用AK的越南士兵)
所以,美制M16突擊步槍開創小口徑先河后,世界各國紛紛效仿,英法等北約國家裝備5.56毫米彈藥步槍,蘇聯則發展出5.45毫米彈藥的AK74。
與此同時,隨著“創傷彈道學”領域的不斷發展,人類對小口徑槍械優勢的認知不再局限于其重量輕、便于攜帶等傳統層面。
研究發現,小口徑槍械彈藥具有更為卓越的“停止作用”,彈頭能在人體內能夠形成“空腔效應”,對組織器官造成嚴重損傷,讓目標瞬間喪失行動能力。
(越戰美軍主武器:M16)
反觀中口徑彈藥,由于射入目標后主要產生“貫穿性傷害”,故而“停止作用”表現欠佳。
在實戰場景中,甚至會出現中彈者被中口徑彈藥擊中后仍能繼續開火的情況。
盡管這些中彈者所受創傷程度遠超被小口徑彈藥擊中者,但因“停止作用”不足,他們仍能保持一定戰斗力。
基于上述差異,小口徑槍械得以迅速普及,而包括了中口徑機槍在內的中口徑槍則逐漸被邊緣化。
(世界主流就是小口徑步槍)
直至俄烏戰爭爆發,小口徑槍彈的弊端才逐漸顯現。在俄烏戰場上,俄軍主要裝備的5.45毫米小口徑彈藥,有效射程大多集中在600米左右。
但俄烏戰場上的步兵戰斗絕大多數發生在800米 到3000米的距離范圍內,輕機槍因此難以發揮其火力優勢,無法提供充足的火力支援。
即便在更近的距離上,面對烏克蘭強大的火力壓制,俄軍小口徑輕機槍也無法抗衡烏軍的自動榴彈發射器、彈鏈式通用機槍和迫擊炮等武器,難以為己方創造有利的進攻態勢。
(戰場上的機槍手)
小口徑輕機槍由此遭遇了自己的滑鐵盧,反而就在這時,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起了中口徑機槍,并逐漸意識到隨著槍械制造工藝的持續進步,現代中口徑槍械的后坐力顯著降低,射擊精度大幅提升,既可滿足近距離自動射擊的需求,又能實現中遠距離目標的精準打擊。
(需要新的機槍)
美軍的啟發
但也有人指出,中國軍隊重新研究中口徑步槍,并不是受了俄軍的教訓。
畢竟研究一款武器需要時間,這款武器在俄烏戰爭期間的2022年亮相,就說明了它的研究工作可能會俄烏戰爭之前,而最有可能給中國軍隊啟發的,極有可能就不是俄軍。
他們猜測的中國軍隊可能借鑒了美軍。
(美軍機槍手)
前文已提及,越南戰爭期間,美國掀起了一股用小口徑彈藥取代中口徑彈藥的潮流。受此潮流影響,加之當時直升機和裝甲車等載具的發展,重機槍的機動性得到提升。
基于此,美國人開始逐漸淘汰中口徑機槍,轉而依靠5.56毫米口徑的M249輕機槍與12.7毫米口徑的M2重機槍形成火力覆蓋。
(美軍)
只不過,令美軍做夢也沒有想到的是,在實戰中,這種“雙口徑體系”暴露出諸多致命缺陷:
第一,火力斷層。
M249在600米外精度驟降,面對中遠距離目標時效果不佳;M2雖能覆蓋1500米,但受限于載具依賴性,無法在復雜地形中伴隨步兵滲透,如果在一些特定的地形,美軍甚至有可能因為輕機槍火力不足,重機槍難以機動,遭遇對方的火力壓制。
(美軍機槍手)
第二,防護穿透力不足。
隨著防彈插板的普及,5.56毫米彈藥的侵徹力不足問題凸顯,敵方在防彈衣的加持下,即使被命中軀干,仍能繼續作戰。
第三,戰術適應性矛盾。“理想化”的火力配置要求每支步兵班攜帶兩種機槍,但在實戰中,彈藥通用性、后勤補給壓力和人員操作負荷成為三大制約因素。
所以中國軍隊,基于美軍的教訓,最終重新重視中口徑機槍。
不得不說,這兩種說法各有各的道理,但無論是俄烏戰場上受限于火力不足的俄軍,還是在戰場上一度舉步維艱的美軍,都用自己血的教訓,驗證了中口徑機槍不可或缺的道理。
中口徑機槍的價值不在于取代重機槍或輕機槍,而是填補600到1200米“火力真空帶”,而從未來戰爭的發展來看,這個火力真空帶,或許就是贏得一場關鍵陸戰的玄機。
參考資料: 1、中國青年網《揭秘20式新槍族》 2、解放軍報《輕機槍的發展變化有哪些特點?》 3、光明網《《拆解二戰后制式步槍④——小口徑與中口徑之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