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六月底七月初,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六月的二十一二號,中考考試結束后,高考成績出爐,十二年的苦讀最終有一個結果。高考填報志愿結束,中考成績就可以查詢,看著年年增高的分數線,看著直播間里各種分析哪個分數段該上哪類學校,哪都夠不上的家長和孩子心情都會非常低落。再加上培訓機構這時候也是各種的開班,仿佛間,孩子的成績就成了決定未來的唯一,事實真的就如此嗎,我們不妨來看看小小寫的這本《小小浮浪人》,或許給我們一些啟迪。
主人公小小原名武秀秀,1993年出生在河北張家口一個偏僻的農村,目前在香港理工大學讀博士,于2023年8月以交流學者的身份去芬蘭學習。看她目前的學習能力,是不是以為她一路名校過來,是大家口中那個自小成績優異的“別人家的孩子”?其實并不是,她連最基本的九年義務教育都沒有完成。
初一的時候,因為家庭的原因,她徹底告別了學習,為了生計,她做過服務員,攤過煎餅,在工廠流水線上操作過。對于一個沒有任何背景,沒有學歷的小姑娘來說,她一直在底層苦苦掙扎。母親和父親相繼亡故,命運對于這個小姑娘來說是非常殘酷的,好在她性格開朗,盡管在底層,生活暗淡,但是她一直尋找生命中的那一抹亮色。
隨著電腦網絡的發展,她偶然有一次聽一個網友說起“成人高考,這對她而言,是陌生而神往的。這點燃了她求知學習的欲望,在網絡的幫助下,她知道了什么是成人高考,但是她因為要工作養活自己,根本騰不出時間來上學,所以她選擇了難度更高的自學考試,只要自己看書學習,成績合格就能拿到學歷。
那時她剛剛十八歲,她有了強烈的目標感和方向感,在那一刻她寫道“
沒有人可以重新回到過去開始,但誰都可以從現在開始,書寫一個全然不同的結局。
除了上班,看書和備考就成了她唯一的娛樂活動,一年四門,她成了“逢考必過的機器“,四年后,22歲的她有了北京大學心理學專業本科文憑。她參加自考的四年,正是同齡人讀大學的四年。自考比起成人高考要難很多,從沒有英語基礎的她還能考到八十多分,其中的艱辛與努力,盡管她沒怎么寫,但是也能想象出來。
但是她并沒有停止,她還要進步,她要讀研。備研考試的時候,是她全力以赴的一次,考研前兩個月,她辭職專門備考,最終因為英語基礎薄弱,以幾分之差落榜。
對別人來說,上學是為了獲得更好生活的手段,但是于她而言,能上學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生活,她太渴望走入校園開始真正的校園生活了,她要上學,這次要上全日制的研究生來彌補她早早輟學的升學夢。
她努力學習英語,自學考試雅思,最終獲得了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的碩士學習機會,在這里她獲得了校園生活的第二張畢業證書,第一張是小學畢業證書。
在碩士就學期間,她接觸到各個國家的同學,有了更為廣闊的視野,她萬分珍惜學校的學習時光,她又產生了讀博的念頭。在她一路走來的路程里,她沒有任何人可以依靠,只有她自己,但是她不自艾,不擰巴,不等待,不內耗,一步一步讓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的可能。那些因為中考,高考失利的孩子們,無論如何也不能沉淪,就像小小一樣,只要你足夠想,總能沖破所謂命運的桎梏,找到自己的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