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四川省達州市渠縣新市鎮第一小學學生參加陽光大課間活動。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加強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逐步縮小城鄉、區域、校際、群體差距。”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全面、準確理解和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對辦強辦優基礎教育、夯實全面提升國民素質的戰略基點、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教育強國建設至關重要。
定位:在基礎教育體系中理解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針對基礎教育不同階段提出了三大任務:學前教育階段是“普及普惠”,義務教育階段是“學校標準化建設”,高中階段教育是“學校多樣化發展”。基礎教育不同階段的三大任務,是國家對教育體系分層分類、系統推進的戰略布局。三大任務共同服務于“教育強國”的核心目標,通過夯實基礎教育各環節,形成從學前教育到高中階段教育的完整優質教育鏈,共同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教育生態圈。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不是孤立項,必須在完整的基礎教育體系中加以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
教育公平的三個邏輯鏈均全程、全部地存在和貫穿于基礎教育系統。從“辦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的要求看,在基礎教育體系中,促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更強調“起點公平”;加強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更強調“過程公平”;促進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更強調高質量“結果公平”的“個性發展”。雖然每一個階段都應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但高中學校直接面對同質化教育與人才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必須更加注重特色課程、選修課程和培養模式的創新。
作為“起點公平”,學前教育的廣泛覆蓋為義務教育輸送更多準備充分的生源,而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又為高中階段差異化培養提供更高水平的公平起點。加強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是基礎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和基本邏輯。
定向:在政策演進中把握
我們需要在政策演進和教育事業發展中定向,把握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的發展脈絡,增強行動的自覺性、計劃性和科學性。
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2006年到2010年,是奠基發軔期。2006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首次提出“學校建設,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辦學標準”,并提出了“均衡發展”的目標,為后續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政策制定提供了法律依據,可謂奠基。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首次使用了“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的完整表達,并著力于“縮小差距”提出了具體目標任務,可謂發軔。
第二階段,2011年到2018年,是系統推進期。2012年《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頒布,以保障為重點進行了全面部署。2014年《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試行)》首次從學校管理維度提出標準化要求,標志著義務教育學校管理從經驗式、碎片化進入規范化、科學化時代。
第三階段,2019年至今,是深化發展期。2019年《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首次將標準化建設與教育教學改革結合起來,提出標準化是質量提升的基礎。2021年《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則將標準化建設納入質量評價體系,構建起“以評促建”的標準化建設機制。
由此可見,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的政策演進,發生了多方而共向的變遷乃至躍遷。所謂“多方”,一是從單一到綜合,從早期的分領域推進,發展為綜合性、系統性改革;二是從區域到全域,從優先支持貧困地區,逐步擴展至義務教育全系統。所謂“共向”,就是教育變革、質量提升和觀念躍遷從外延式到內涵式的發展邏輯。
定性:邁向優質均衡的新要求
義務教育是國家依法統一實施、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具有強制性、免費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均衡發展是義務教育的應有之義,而均衡發展,離不開標準化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提出“學校建設,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辦學標準”。沒有靜止的、絕對的均衡,只有動態、相對的均衡。“均衡點”達成之際往往正是新的發展“拐點”出現之時。所以說,“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的概念永遠只是“當前用法”。當前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已從“基本均衡”的1.0階段,邁向“優質均衡”的2.0階段。核心邏輯是通過標準化建設,夯實全面提升國民素質戰略基點,服務教育強國建設。
邁向優質均衡的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呈現出新特征和新要求。
其一,質量導向。一是從硬件到軟件,早期側重校舍、設備等硬件達標,后期逐步轉向課程、師資、管理等軟性標準;二是從均衡到優質,從“有學上”的基本均衡,上升到“上好學”的優質均衡。
其二,數字化轉型。《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推進智慧校園建設,探索數字賦能大規模因材施教、創新性教學的有效途徑,主動適應學習方式變革。”邁向優質均衡的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必須全面推進信息化與標準化深度融合。2024年已有多個省份試點“人工智能+教育”標準建設。如浙江“之江匯”教育平臺實現城鄉學校數字資源共享,標準化覆蓋率達100%。
其三,多維融合、全面推進。“五育”融合的課程體系標準化、教師隊伍專業發展標準化、家校社協同育人標準化,齊頭并進,協調發展。《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優質均衡”為核心,提出“城鄉一體化”“逐步縮小城鄉、區域、校際、群體差距”“促進學校優秀領導人員和骨干教師區域內統籌調配、交流輪崗”“有序推進小班化教學”“提升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和管理水平,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等目標任務,多措并舉,多維聯動,多方發力。
定調:系統重構,綜合施策
邁向優質均衡的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需要系統重構、綜合施策、精準施策。
第一,平衡“底線標準”與“發展性標準”,既要看到差距,又要以質量為導向縮小差距,在“平均數”中求“中位數”,做到“高均值”與“低方差”結合,努力實現優質均衡。
第二,將低碳校園、環境教育納入辦學標準,如校舍節能改造指標、碳中和課程設計等。按照教育部印發的《綠色低碳發展國民教育體系建設實施方案》要求,多地已經出臺“綠色學校建設標準”,并探索開展中小學綠色建筑認證工作。
第三,標準化建設與法治化進程協調發展,推進義務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重視學校自主管理標準建設,做到“負面清單”式放權與“數據駕駛艙”監測預警相結合。如《江蘇省義務教育學校現代化辦學標準》將辦學理念以及辦學特色納入標準化建設內容,同時建立健全標準引領、反饋改進的“全鏈條”推進機制,通過大數據持續、動態監測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實施工程。
第四,建立標準動態更新機制,積極回應學齡人口數量和結構的變化。要前瞻性調整學校布局標準,避免“建而不用”,提前做好由人口變化帶來的其他復雜的供求適配標準的修訂調整工作。
第五,高度重視生成式人工智能變革的影響,通過標準重構、算法優化實現教育資源均衡,數字化賦能教學和學習方式變革,智能化提升學校管理,推進教育評價范式革新。
(作者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5年04月28日 第05版
作者:楊九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