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期待每一個共鳴的你,關注、評論,為學、交友!
1943年6月中旬,史迪威從美國回到重慶,并向蔣介石報告稱,英美參謀首長聯席會已經同意使用強大海軍力量掌控緬甸近海。
雖然史迪威帶給中國的是一項好消息,但是他在報告過程中態度之反復還是讓蔣介石大為不滿。
他最初告訴蔣介石(6月28日)說,他會呈交一份英美參謀首長聯席會詳細文件的翻譯本,其中包括戰斗中要使用海軍力量。不久之后,他突然以保密為由,拒絕交出該文件。當遭到蔣介石斥責后,他再度答應交出文件,但是隨即又反悔。這種反復當然引起蔣介石極端不解和不快。
他在日記中寫道:
“史之愚拙頑劣卑鄙實世所罕有。美國有此軍官,而其長官馬歇爾且視為一等人才,豈不怪哉。”
在蔣介石終于拿到文件后,得知英美將在緬甸海岸進行海陸聯合作戰,控制孟加拉海灣,并切斷日本運輸線。
史迪威在受到蔣介石再度申斥后,還交出另外一份文件,詳列參加海戰的艦艇番號,同時又提供一份備忘錄,說明英美參謀首長聯席會準備如何進行緬甸作戰,內容大致與同盟國最早擬定的計劃一致。
看到這些文件后,蔣介石立刻表示接受英美兩國的各項建議,并同時指示屬下將領加緊進行作戰準備。
1、英美兩國的“好消息”
盡管中國政府對英美政府傳送來的“好消息”感到滿意,但是史迪威本人1943年5~6月間在華盛頓和重慶的言行,卻招致蔣介石高度憤怒,因此蔣介石在7月初的日記中寫道:
“史迪威之言行態度實令人嫌惡,彼則以此為輕侮我國所應爾。其實是其自暴自棄,卑鄙欺妄,使其美國軍人與民族降低特甚也。”
換言之,即使蔣介石在對英美有關緬甸戰爭的決定表示欣慰的同時,他對史迪威個人的不滿程度卻仍在持續升高之中。在他看來,史迪威對他的態度基本上是自大、懷疑、不敬,并把他(蔣介石)當成是一個既愚蠢又無知的人來看待。
然而在一個短期之內,史迪威對于蔣介石的強烈感覺似乎既未察覺也不在意。他反而為蔣介石接受緬甸戰區的計劃而大為高興。
但是史迪威并沒有認真想過蔣介石之所以接受作戰計劃,是因為他以為英美參謀首長聯席會和史迪威都已經承諾,英國會在孟加拉海灣進行全面性海軍攻擊,也會在緬南和緬北同時發動攻擊。
此時還有一些其他發展尤令蔣介石倍感放心。一個發展是羅斯福接受蔣介石建議,委派陳納德擔任中國戰區空軍參謀長,同時擔任美國第十四航空隊司令官。
另一個發展是宋子文受到英國海軍司令官保證,英國一定會派強大艦隊進入印度洋,而且海軍在陸空軍準備就緒之后,絕不會耽擱開戰日期。
到了8月11日,丘吉爾再度以書面方式向蔣介石提出保證,一旦意大利戰局穩定,英國將立即向印度洋派遣大量海軍艦艇。
因此,1943年7~8月間的一切表面跡象均顯示,緬甸戰爭計劃都正按照日程表進展。8月15日,蔣介石致電表達對丘吉爾承諾(8月11日)的謝意。
由于此時緬甸雨季即將結束,而蔣介石又得知羅斯福和丘吉爾即將在魁北克舉行會談,因此他敦促兩位領袖盡快擬定進攻緬甸的具體方案,期使昆明和仰光兩地間的運輸線早日通暢無阻。
2、魁北克會議
1943年8月19日~24日的魁北克會議,決定成立一個新的東南亞戰區司令部,并指派蒙巴頓為總司令,在英美參謀首長聯席會的領導下,負責加緊緬甸戰爭的籌備工作。不過,此時美英兩國尚有歧見,美國參謀長聯席會主張在緬甸全境發動戰爭,但是英國并不熱心,最后雙方妥協,把是否要收復仰光留待以后再決定。根據這個協議,馬歇爾通知史迪威說,英美參謀首長聯席會至少授權收復緬北,從而建筑新路并擴大空運數量。
羅斯福和丘吉爾都沒有把兩國的保留事項如實告訴蔣介石。他們實際上告訴蔣介石的是,同盟國正在作海軍和兩棲登陸戰的準備,目的是為緬北作戰提供足夠的海軍支持,奪取孟加拉灣的制海權,以便切斷敵人向仰光方面的補給和增援。另外宋子文也從羅斯福和丘吉爾處得到(8月23日)保證,同盟國肯定會對在仰光的登陸戰提供海上掩護行動。
實際上丘吉爾當時心中所想,和他對蔣介石所說完全是兩碼事。
丘吉爾在他給參謀長伊斯麥的信中寫道(8月20日):
“我的立場和上次會議時完全一致,那就是從仰光經過伊洛瓦底江,往北進攻曼德勒的戰爭,對于我們有害而無益。進攻阿恰布也同樣是浪費而且愚蠢的做法。”
因此,英美參謀首長聯席會在1943年8月24日作出決定:
“在緬北進行戰斗。收復緬北的目的是改善空運路線,和建造在陸上通往中國的交通線。開戰日期擬為1944年2月中旬…繼續準備在1944年春季的兩棲作戰…目的是占領阿恰布…”
會后也立即向羅斯福和丘吉爾報告此一決定。
這就是說,美國人其實已經對英國讓步,同意把緬甸戰爭的范圍縮小到緬北地區,并且還要延遲到1944年春天才發動。英美參謀首長聯席會此時的報告,明顯也不再提孟加拉海灣或是仰光港了。如果說美國人至少還期望在緬北作戰勝利后繼續向仰光推進的話,英國人則根本想避開仰光,直接進攻新加坡。
換句話說,聯席會議達到的共識是只對緬北發動攻勢,至于是否向仰光進攻,則留待以后商量。
就蔣介石而言,縱使有同盟國保證,他還是疑慮羅斯福和丘吉爾的電報別有玄機。但是特別讓他感到氣憤的是,盡管魁北克會議對援助中國尚沒有作出實質行動,但是英美政府卻迫不及待地大肆展開宣傳,把它們的決議都說成是幫助中國的慷慨行為。
即使有關緬甸問題的協議寫得如此稀松,英國人還是認為他們對美國施了一個莫大的恩惠,忍不住想趁機從美國人手中取更多油水。9月22日,英國印度軍總司令奧欽勒克突然宣稱,英美參謀首長聯席會在魁北克會議時曾經作過承諾,從原定撥給中國的每月10000噸物資中抽出3000噸交給他的部隊使用。
這是一個龐大數字,相當于給中國全部物資的30%。奧欽勒克既然聲稱是經過英美參謀首長聯席會授權,美國人當然不敢掉以輕心,可是經過仔細翻閱各項文件之后,認為奧欽勒克的說法并無根據。奧欽勒克的印度軍本來就已經得到大批美援物資,如今還想額外索取。而美國軍部雖然沒有接受奧欽勒克的要求,但也著實忙碌了一陣子,顯示他們對待中國和英國兩個盟邦的態度,的確有明顯差別。
魁北克會議語焉不詳的決議,逼使蔣介石不得不向羅斯福和丘吉爾重申其一貫立場,那就是,同盟國若不準備占領緬南海岸線和交通點,則敵人對仰光的后勤供應和兵員補充將源源不絕,甚至會使緬北戰事遭遇重大阻力。
為此,蔣介石希望同盟國說明白,到底它們在孟加拉海灣預備采取何種海軍行動。因為只有這樣,中國政府才能判斷緬北作戰是否具有意義。更有甚者,蔣介石還懷疑英國根本不愿意見到中國軍隊在緬甸作戰,因此也希望美國能夠就此問題給予明確答復。盡管蔣介石心中存有這些疑慮,他仍舊期望戰爭能夠成為事實。因此,他繼續從一般軍隊中抽調合格的士兵,去補足遠征軍缺額。
3、蔣介石的內外壓力
與過去一樣,同盟國的反應不是向蔣介石澄清真相,而是加倍努力掩蓋真相。因此當蔣介石收到同盟國的回復時,它表面上是向蔣介石提供更多有關計劃的細節,但實際上其文字之含糊使得蔣介石抱怨,盡管他細心研讀多遍,仍無法參透同盟國的意向究竟為何。這種情形自然增加蔣介石的懷疑,認為同盟國的真正意圖,是根本要把中國摒除于緬甸戰爭之外。
就在魁北克會議時,同盟國的另外一個擊敗日本的新方案也正在逐漸形成之中。英美高層參謀人員雖然仍舊認為,中國是轟炸日本本土和最后在地面上進攻日本本土的最佳基地,但是他們同時逐漸認識到從中部太平洋地區向日本發動攻擊的可能性。雖然他們當時還沒有認識到,有可能從太平洋對日本本土實施空中攻擊,但是擊敗日本的路子似乎愈來愈寬了。
一旦美國領袖決定要從日本人手中奪下中部太平祥地區之后,他們對于緬甸戰爭能夠吸引更多日軍增援的渴望就變得愈加強烈。
換言之,緬甸戰爭的戰略意義,正隨著中國戰區戰略價值的改變而逐漸轉變中。在美國新一輪的擊敗日本大戰略里,緬甸戰爭不再是為了運送更多物資進入中國去增強中國的戰斗力,而是利用它能夠從其他日本占領區或是本土吸引更多日軍去增援緬甸,從而減少日本可以增援太平洋島嶼的力量。
同盟國的官方宣傳調子盡管未變,但是一個有趣的實質現象正在日趨明顯之中。那就是,盡管中國戰區戰略價值正在減低,但是緬甸戰爭反而變得更加重要。其根本原因是它可以幫助美國軍隊經由跳島戰略,加速向日本本土推進,并且大幅減少美軍傷亡。在美國早期戰略思想中,如果要想把中國扶植成為強國的話,那一直是耗時費資的工作,何況成果還無法保證。
但是正如馬歇爾在英美參謀首長聯席會會議中的發言,如果利用中國和緬甸地區的戰爭,能夠拖住大量日本軍隊的話,那么就可以立刻幫助美國在太平洋地區戰事的進展,至于中國戰區本身戰略價值的降低,或是能否得到充足的軍事補給,那就已經是一個次要的考慮了。
9月間,蔣介石感受到來自兩個不同方面的壓力:史迪威和中國將領。
史迪威擔心的是,萬一緬甸戰爭不能實現,則英國人將據以證明他們的判斷從來正確,同時也會主張將今后同盟國作戰方向,從中國戰區轉移到東南亞其他地區去。如果緬甸戰爭計劃因之流產,也會讓英國人更有借口,要求把原來分配給中國的軍火物資改送往其他地區(比如說英國人控制的地區),隨后就會更加降低中國的戰略價值。
因此史迪威警告蔣介石說,中國唯有積極準備發動緬甸戰爭,才能避免這些不良后果。
從蔣介石角度來看,他當然極不愿看到英國人從緬甸戰爭中抽身而退。他向來就懷疑英國根本沒有意愿在亞洲作戰,也相信英國人內心深處不愿意讓中國軍隊在緬甸作戰,更何況如果讓中國在戰后變成強國的話,還可能威脅到英國在亞洲的殖民地位。在這種情形下,蔣介石似應認真對待史迪威的警告,盡其所能使戰爭計劃得以順利展開。
但蔣介石也同時從他自已手下的某些將領處得到另外一種訊息,這些將領感覺緬甸戰爭太像是一場宣傳把戲:羅斯福用之來唬弄美國的共和黨,丘吉爾用之來唬弄羅斯福,而羅斯福和丘吉爾又聯合起來唬弄中國人。
陳誠特別讓蔣介石惱火。雖然他是史迪威中意能夠率領中國遠征軍的少數將領之一,但他卻數度致函請求蔣介石解除其遠征軍司令官任命。蔣介石震怒之余,乃至威嚇陳誠,若不收回要求,以后將永不錄用。
因此,當史迪威認為中國動作緩慢而感到不耐煩時,有些中國將領卻主張慎重從事,先由同盟國作出更具體行動以證明他們對緬甸戰爭的誠意。
中國將領們的懷疑,迫使蔣介石要求美國提出更多的證據,來證明它的確想在緬甸作戰。事實上,從1942年底以來,蔣介石就已經明白表示,希望美國可以增加對中國地面部隊的武器援助(包括步兵槍支、炮兵和工兵的裝備),并且可以把這些援助的優先級,擺在對空軍支持和蘭伽訓練工作的前面。
因此,蔣介石盡管對美國不派步兵到緬甸作戰一事采取默認態度,卻希望美國至少把更多的武器送到中國,讓中國能夠完成它自己對緬甸作戰的準備。順便值得一提的是,蔣介石甚至要求美國把對中國陸軍援助的武器,看成是比對空軍的援助更優先。這就讓那些1943年5月附和史迪威,批評蔣介石只想靠美國空軍力量打敗日本的人的行為,似乎更顯得無中生有了。
4、美英兩國的“忽悠”
兩個來自同盟國的動作似乎令蔣介石感到鼓舞。10月15日,美國派后勤補給部長官塞末維爾將軍到重慶,商談作戰的準備工作。當塞末維爾要求蔣介石同意,由英國蒙巴頓將軍統領同盟國在緬甸的軍隊時,蔣介石當即予以同意。幾天后,蒙巴頓本人也帶著丘吉爾的信件來到重慶(10月18日),信中指出,英國準備在1944年2月在印度洋海域集結一個強大的海軍艦隊,以便對緬甸進行海上和空中攻擊。
丘吉爾的信讓蔣介石覺得,這個艦隊比以前形容的更為強大,而且一定可以摧毀日本海軍。不久之后,在蔣介石所主持的三國軍事會議上,蒙巴頓再次明確陳述,同盟國為緬甸戰爭所集中的海軍將會非常強大,而且超過日本海軍所能抗衡,同盟國的空軍同時也會有兩倍于日本空軍的實力。
蒙巴頓敦促蔣介石讓中國遠征軍在12月前完成作戰準備,并且宣稱,他本人將親自決定同盟國軍隊在緬甸海岸登陸的具體地點。兩位同盟國高級將領的訪問重慶,和他們在三國軍事會議上的言談,都讓中國領袖充分相信,緬甸戰爭確實將于1944年春天展開,而且英國和美國都將恪守它們的全部承諾。
和過去一樣,史迪威對同盟國真正意圖的了解,遠遠超過蔣介石。因為當蔣介石還在為同盟國的姿態感到欣慰時,史迪威已寫好一個備忘錄,嚴厲批評東南亞戰區作戰計劃。
史迪威備忘錄的日期標明為1943年10月27日,他對東南亞戰區的作戰計劃形容如下:
“(a)對緬甸戰爭的計劃工作充滿了對失敗的恐懼,不愿意采取大膽行動。到現在為止,所有的計劃都只是對后勤需要的估計而已。
(b)一個強大的艦隊、強大的陸軍、強大的空軍將交給蒙巴頓指揮而敵人卻沒有艦隊空軍,和只不過4~5個步兵師而已。”
史迪威更進一步嚴厲批評計劃中的若干要點。比如說,從印普哈向更的宛河的攻擊,竟然沒有過河計劃。再比如,中國遠征軍在印度和云南的兩支部隊,需要依靠它們自己的能耐會師和開辟緬甸路。史迪威在備忘錄結尾時,毫不留情地寫道:“我們根本還沒有開始我們的偵察工作,更不必說認真地實行攻擊了。”
就這樣,同盟國對付蔣介石的手法是里一套外一套,務求不能讓中國政府得知真相。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