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申 琳
《人民日報》2025年4月28日12版 版面截圖
斯里蘭卡國家博物館的《布施錫蘭山佛寺碑》。圖為新華社記者伍岳攝
《布施錫蘭山佛寺碑》局部。圖為新華社記者伍岳攝
原題:布施錫蘭山佛寺碑
三種文字,見證“海絲”友好交往
4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我國與斯里蘭卡聯合申報的鄭和遺存《布施錫蘭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列入《世界記憶名錄》。此碑由600余年前,明代航海家鄭和第二次下西洋時所立,石碑上共刻有3種文字——漢字、泰米爾文及波斯文。這3種文字是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通行語言,反映了海上絲綢之路上不同民族、語言和宗教共存的歷史。
該碑是斯里蘭卡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中外交流的珍貴實物史料。其上記載鄭和船隊在此巡禮圣跡、布施香禮的碑文,至今仍清晰可見,見證了中斯兩國友好交往的歷史。
斯里蘭卡,舊稱錫蘭,是印度洋上的島國,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沿線國家之一,東晉時的法顯、明朝的鄭和都曾在這里停泊。歷史上,錫蘭與明朝保持著長期的友好關系。南京鄭和研究會副會長鄭寬濤介紹,布施錫蘭山佛寺碑立于鄭和第二次下西洋期間,是明成祖朱棣下詔所立,碑材在國內刻制完成后,由鄭和船隊帶到錫蘭并在當地豎立。該碑體現了人類通過海洋航線進行文化交流、政治互信、商貿往來的輝煌歷史和不畏艱險、探索未知、追求和平的寶貴精神,反映著不同文明的交流對話,詮釋了世界記憶遺產的多樣性。
“跨越山海見證兩國人文交往,布施錫蘭山佛寺碑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就像一條無形的紐帶,緊密連接著歷史、今天和未來。”鄭寬濤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