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二〇二四年六月,李海華(右二)在“匈牙利博物館之夜”活動中進行扎染展示。受訪者供圖
李海華是匈牙利非遺講師,在匈牙利創辦李子花開非遺工作室,先后與中國駐匈牙利大使館、布達佩斯中國文化中心、匈牙利婦女聯合會等文化機構合作,開展非遺公益活動。
李海華致力于讓匈牙利及歐洲各國的朋友們能夠近距離接觸和了解中國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結緣非遺
李海華自幼心中就有個“文化夢”。她說:“從小我看一棵樹、一朵花,我都能看出它的美,就好像我在與這個世界的美同頻共振。”李海華小時候的夢想是成為一名畫家,蔡志忠的漫畫就是她的美術啟蒙。
漫畫中幽默簡潔的筆觸、通俗化的哲理故事,讓她抱著蔡志忠的漫畫一看就是一整天。直到現在,李海華的手繪名片上繪制的仍是蔡志忠風格的漫畫。
8年前李海華來到匈牙利,有大量業余時間去做自己熱愛的事,于是她全身心地投入中國非遺學習中。
初次接觸非遺時,李海華只將其當作愛好,深入學習后才發現內有乾坤。為學習繪制臉譜,她專門從大連采購臉譜造型的石頭,在石面上練習。紙上臨摹與石上雕刻截然不同,石面光滑堅硬,運筆須精準到位,線條粗細毫厘必究,稍有偏差就可能毀掉整塊石料。李海華說:“那時每天至少練習兩小時繪畫,我相信‘1萬小時定律’,日積月累總能練成真功夫。”
李海華又相繼研習扎染、剪紙、蠟染、大漆技藝。每項技藝她都精益求精,力求展現中國非遺之美。李海華最初跟著網絡上的教程學習扎染,隨著了解的深入,她深感對非遺的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
李海華了解到非遺講師這個職業后,開始系統化地學習非遺文化理論,托友人從國內運來成箱扎染材料,在理論與實踐間不斷精進。漸漸地,李海華的創作空間從家中拓展到工作室,進而走進社區。“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希望讓更多人感受非遺魅力。”她說道。
李海華為自己定下開展20期非遺公益活動的目標。她在華人圈發布活動信息后,迅速引起匈牙利大學生組建的匈中文化協會關注。在大學生文化團體的協助下,李海華成功讓非遺走進了匈牙利民眾的視野。
匠心傳韻
每次來參加活動的有不同國家的人,令李海華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對德國夫妻。那對德國夫妻想要扎染一條裙子和一條圍巾。新手做扎染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扎染通常在老師的帶領下完成,但是那對夫妻拒絕了幫助,想要自己獨立完成。即便過程漫長,但當他們拿到自己設計的扎染時,都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李海華說:“他們不僅享受制作過程,也追求深層次的理解。”在制作過程中,李海華給他們分享了中國扎染“低溫染”的獨特性。“這種材質染出來不傷膚,藍白色的成色又像是蒼山洱海,看到它就想到了中國扎染的故鄉云南等地。”李海華說道。
李海華做非遺活動,同時也宣傳非遺文化。她說:“我從來不售賣非遺產品,我只贈送。比起擁有物品,我更希望他們學習它背后的非遺文化。”臉譜是李海華打出去的第一張文化名片,她說:“有許多外國人會經常來我的工作室玩,他們看到臉譜就很入迷。”
李海華通常會從蘭陵王的故事講起——將軍因過于俊美,不得已戴上兇神惡煞的面具威懾敵人。這段故事總讓外國友人聽得津津有味。中國還有句俗語是“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李海華也會以此為切入點告訴外國友人,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比如白色的臉譜“水白打底,銀勾紋理”代表的就是曹操,梟雄的復雜形象通過一張臉譜展現得淋漓盡致。
李海華通過臉譜講述文化故事,又通過大漆展現中華美學。在匈牙利博物館之夜的活動中,想跟著李海華做大漆的隊伍一直排到了路邊。她說:“那天我們連續不斷地做,一分鐘也沒有停下來過,外國友人都特別熱情。”
即便最后李海華累得手都抬不起來,但臉上卻洋溢著笑容。同樣的笑容也浮現在體驗大漆活動的匈牙利孩子們的臉上。活動最后只剩一把扇子,但是還有兩個小孩,李海華便把自己的送給了他們。“我不希望任何一個人有遺憾。”李海華說道。
文脈相承
除了讓外國友人拿到自己獨一無二的漆扇,李海華也會在活動過程中普及漆扇的故事。她說:“我和他們說‘扇’和中國字‘善’是諧音,其實就是大愛的意思。我們做一把扇子,也代表把愛傳遞。”通過李海華的講解,每個做完漆扇的人,都覺得手里扇子的分量更重了,這不僅是一把扇子,也承載了厚重的文化意義。
一次偶然的機會,匈牙利一所中醫學校的負責人帶著幾位學生來李海華的工作室體驗活字印刷。李海華在活字印刷活動中示范的拓印總是“天下第一福”。她說:“‘福’代表的是多子、多才、多田、多福、多壽,五福合一。”這種多元化的文化解讀,成功激發了外國學生對中國文字的興趣。
為了讓外國人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李海華還會提前準備好《論語》和《莊子》中經典的12句話,并標注好英文和匈牙利語的翻譯。“除了活字印刷,我還想傳播這些印出來的古老東方智慧。”李海華說道。
在與中醫學校幾次活動的接觸后,李海華與他們一拍即合創辦了非遺學校,系統化地在海外傳播非遺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在教學過程中,李海華善于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外國學員理解中國文化。
在剪紙課堂中,李海華展示了一件她設計的剪紙服裝。三五米長的植絨布上,鯉魚擺尾攪動蓮葉翩躚,藕花深處漣漪漾開,一幅魚兒戲蓮的剪紙圖在衣擺上栩栩如生。在分析這件作品時,李海華不僅會教授剪紙技藝,還講解了這幅圖案的寓意。“蓮花代表和平,魚兒代表年年有余,兩者的組合意味著幸福安康。”李海華說道。在她的教學下,越來越多人對中國非遺產生了濃厚興趣,加入了非遺學校。
李海華在不斷精進自身技藝的同時,也拓展著教學內容,希望讓世界看到中國多姿多彩的非遺。她說:“未來我打算在匈牙利成立非遺協會,讓大家不僅能看見非遺、體驗非遺,更能傳承非遺。”(楊 寧 張昕睿)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4月28日第06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