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是毛主席的名言,也是毛主席一生自始至終踐行的座右銘。
新中國成立后,毛主席日理萬機,但也不忘調查研究,并且大力提倡各級領導干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要求他們離開辦公室,走到田間地頭,深入工廠一線,走訪千家萬戶,到群眾中去。
也只有這樣,領導干部決策才能不脫離實際,貼合老百姓的需求,解決群眾的痛點、難點,讓老百姓滿意,這其實是踐行“為人民服務”宗旨的有效途徑。
毛主席身體力行到全國各地視察,除了體察民情,還注重去考察干部,重點了解地方領導干部是否真的進行調查研究。為此,還發生了不少趣聞軼事。
1956年7月,毛主席視察乘坐的專列抵達徐州,早已接到通知的相關領導干部早已在車站等候,等待毛主席的接見,時任徐州地委書記胡宏心中是既激動又緊張。
胡宏早年是一個熱血的革命青年,他的家里本來是重慶的富戶,有權有勢,他完全可以錦衣玉食,憑借關系謀得一份不錯的差事。
但他卻從復旦大學投筆從戎,毅然參加抗日救亡,曾在淞滬會戰戰場上從事后勤保障工作。
這段經歷,一方面讓他對弱國無尊嚴有著深切體會,一方面又對國民黨的腐敗無能,軟弱茍且失望之極。胡宏內心萬分渴望能找到一條救國救民的正確道路,他毫不猶豫給家里寫了一封信后,就去了延安。
在延安,他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樹立了共產主義的理想,并在北方我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工作,既進行生產建設,保民支前,又要組織抗日,反“掃蕩”,同日偽戰斗。
在長期殘酷的斗爭中,胡宏迅速成長為軍政雙優型的地方領導干部。解放戰爭開始后,他被調往山東,在那里他組織后方進行支前,為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戰斗做出了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胡宏隨部隊南下到江蘇江寧,當時江寧非常混亂,有大批的敵特搞破壞,當地還有不甘心的土豪劣紳制造混亂,胡宏臨危受命,出任江寧縣委書記。
被看他年紀輕輕,但是卻已經有著豐富的地方理政經驗,他一方面以雷霆手段對待破壞分子,一方面優撫貧弱百姓,很快就穩定了江寧秩序,走上了正常發展軌道。
不久后,他被任命為徐州地委書記。胡宏將治理江寧的成功經驗運用到治理徐州上,很快取得了顯著成效。
為了徐州的發展,胡宏抽出大量時間進行調查研究,除了聽取各地領導干部的工作匯報,還親自到群眾中調研。在大量調研的基礎上,胡宏對徐州的工業、農業等領域發展進行決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因為進行了調查研究,所以在他被毛主席接見時,才能對毛主席提出的問題對答如流,并且因為一個問題的答案受到賞識。
胡宏在見到毛主席后,先是做了工作匯報,然后交談中,毛主席突然問了一個奇怪的問題:“四”和“南”疊加一起讀什么?
這是一個生僻字,書面上不常見,但在吳地民間百姓之間經常使用,是地方方言,毛主席問胡宏這個問題,真實目的是考察他是否真正與百姓打成一片,進行了調查研究。
胡宏操著四川口音將答案脫口而出:“讀‘罱’,與瀏覽的‘覽’同音,是南方捕魚或者清理河道的一種工具,用途廣泛,還可以種田使用,造出這種工具也是老百姓的一種智慧體現。”
毛主席聽后甚是滿意,對眼前這個年紀輕輕的地委書記刮目相看,他通過這個問題就知道胡宏不是一個脫離基層群眾的人。有這樣的干部主政徐州,大可放心。
1957年春天,毛主席再次視察徐州,專門接見胡宏,囑托他要重視水利建設,促進農業發展。1958年3月,毛主席又視察徐州,迎接的人群中沒見到胡宏,毛主席為此還專門詢問胡宏的下落。
上世紀七十年代,毛主席視察南京,再次過問胡宏的下落,當聽聞胡宏被下放勞動改造時,毛主席十分生氣,并做出安排工作的指示。
1974年,胡宏得以再次主政徐州,改革開放后,胡宏到福建出任領導干部,為福建的發展做出了貢獻。2007年,胡宏逝世。
胡宏一生廉潔奉公,對子女的教育嚴格,對黨和國家忠誠,熱愛人民,是一位實實在在的好干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