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信網 責編:王榮 2025-04-27 22:55:55
手術團隊為患者實施手術。(來源:平度市人民醫院)
近日,平度市人民醫院關節外科為腘窩囊腫的患者行微創手術,手術僅需3個5mm左右的小切口,就能達到腘窩囊腫完美切除,創口小,出血少,恢復快。
腘窩囊腫是腓腸肌內側頭的滑膜囊腫,是腘窩內滑液囊腫的總稱。常引起膝后部疼痛和發脹,并可觸及膝關節后方腘窩處的腫塊,觸摸質軟,有囊性感,膝關節伸直時較明顯。患者主訴以腘窩區逐漸發生腫脹為特點,伴膝后疼痛,甚至伸屈受限。偶爾囊腫可以壓迫阻礙靜脈回流,引起小腿水腫。
"現在終于不脹痛了,早知道這么輕松就該早點來做!"術后第2天,59歲的李女士(化名)在平度市人民醫院關節外科病房走廊自如行走時,滿臉欣喜地說道。一個多月前,李女士發現右腿腘窩處悄然長出一個“乒乓球”大小的包塊。最初僅感輕微酸脹,但久站立后便疼痛難忍,無法完全深下蹲。晚上睡覺時,伸直腿總感覺腿窩“硌得慌”。在當地衛生院咨詢后,醫生建議進行手術切除,然而考慮到術后會留下長長的疤痕及漫長的恢復期,李女士一直猶豫不決。
經朋友推薦,李女士來到平度市人民醫院關節外科門診。接診的關節外科王國海副主任醫師通過細致檢查發現:B超顯示囊腫已經達到6.3cm, 傳統手術確實存在創傷大、恢復慢的弊端。"如今,我們可以通過幾個鑰匙孔大小的切口,利用關節鏡微創技術來解決這一問題。"王國海副主任醫師的介紹讓李女士重燃希望。
在李女士入院之后,關節外科手術團隊進行了詳盡的術前評估,以確保手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當天,手術是在椎管內麻醉的條件下開始進行的,這種麻醉方式可以確保患者在手術過程中不會感到疼痛,同時保持清醒狀態。王國海副主任醫師在患者的身體上建立了三個5毫米大小的微創通道,這些通道是進行手術的關鍵入口。通過關節鏡的輔助,能夠清晰地顯露囊腫的位置,關節鏡技術的應用使得手術更加精準和微創。運用專業的技術,對囊腫進行了精準的剝離,并且完整地將其切除,確保了手術的徹底性。在囊腫切除的同時,還同步修復了李女士半月板的損傷,這種綜合性的治療方式有助于患者術后更快地恢復。手術在關節外科手術團隊的操作下順利完成。患者李女士在術后回憶說:“整個過程就像睡了一覺,醒來的時候發現腿窩的包塊已經消失了。”
據關節外科李建國主任介紹,腘窩囊腫是關節外科門診中常見的疾病,多發于中老年人群。其主要表現為膝關節后方出現腫物,并伴隨關節疼痛和活動受限,且易反復發作。隨著病情的逐步加重,患者在腿部伸直時感受到的酸痛將愈發顯著,行走難度也會隨之增加。
腘窩囊腫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大多數腘窩囊腫的形成原因是關節腔后方的通道口存在單向“瓣膜”,由于某些膝關節內的疾病引起關節滲液,“瓣膜”的存在使關節腔積液形成由關節腔向滑囊的單方向流動,但不能從滑囊進去關節腔,即形成單向流通的“閥門機制”,導致腘窩囊腫產生和持續存在。
腘窩囊腫如何治療?傳統的開放性手術從膝關節后方切開12cm切口,牽拉腘窩神經血管,暴露部分囊腫壁將其切除。手術不處理關節內疾病和關節囊內的單向流通現象,術后復發概率高達50%以上,具有切口大、恢復慢、感染率高、不美觀、復發率高等缺點。關節鏡下手術從根本上解決了以上難題,為腘窩囊腫的治療開辟了新思路,不僅可直視下切除囊腫,還可以處理關節內半月板損傷,骨關節炎等伴隨疾病,減少了術后復發風險。同時僅有3個約5mm小口,創傷小,恢復快。文/趙彥閱
[來源:信網 編輯:王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