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壽平
著名書畫家、原榮寶齋編輯、全國政協書畫室副主任董壽平曾在接受外界采訪時透露:“齊白石畫畫,不是信手畫,都是事先經營的。拿炭條組織成稿子,組織好了以后,一花一葉,都已經描出來了。這個完成以后,一下幾百張。這幅出來以后,幾百幅下來一個章法。因為他目的是為了賣,不必用腦子。今天打了一個章法,完全都是這個章法,幾百張,一個模子?!?/p>
董壽平說:“所以齊白石的畫你注意看,章法變化很不多。原因是開頭這一下他倒是苦心經營,經營得完全合適后就照這樣子用鉛筆打底兒了,炭筆打了底子。每天把這底子拿出來以后,用筆就一筆、一筆、一筆寫,固定的,那么同一個章法幾百張。年輕人就不知道齊白石的這個畫法。齊白石成堆成堆地畫一個章法,這是齊白石遺留下的一個最難解決的問題。”
在深入探討齊白石的藝術創作過程及其背后的經營策略時,我們不得不首先承認董壽平先生的觀察具有一定的真實性。作為一位杰出的書畫家、原榮寶齋編輯和全國政協書畫室副主任,董壽平對于中國傳統書畫的理解和認識無疑是深厚的。他提到的齊白石在繪畫中的“經營”方式,實際上揭示了中國傳統書畫市場中一種特殊的創作和經營模式。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經營”在藝術創作中的含義。這里的“經營”并非僅僅指商業上的運作,更多的是指藝術家在創作前對于作品的整體構思和規劃。齊白石作為一位杰出的藝術家,他的每一幅作品都充滿了深思熟慮和精心布局。從董壽平先生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齊白石在繪畫之前,會先用炭條組織成稿子,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對作品的整體布局、構圖、色彩等進行預先的設計。
然而,這種“經營”方式也帶來了一些爭議。一些人認為,這種批量生產的模式降低了藝術的獨特性和創造性,使得齊白石的畫作在某種程度上變得模式化、機械化。但是,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種“經營”方式其實也是一種對市場的精準把握和適應。
在當時的書畫市場中,齊白石的作品備受歡迎,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精湛的畫技贏得了廣泛的贊譽。然而,面對巨大的市場需求,齊白石需要一種高效的生產方式來滿足這種需求。因此,他選擇了這種“經營”方式,通過預先設計好的稿子,快速、準確地完成大量的作品。這種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藝術的獨特性,但是卻保證了作品的質量和數量,使得更多的人能夠欣賞到齊白石的藝術魅力。
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這種“經營”方式對于齊白石個人藝術發展的影響。在批量生產的過程中,齊白石可能會逐漸失去對于藝術的熱情和創造力,從而陷入一種機械化的創作狀態。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這種“經營”方式也給了齊白石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和探索新的藝術表現方式。因此,在他的晚年時期,我們仍然可以看到他不斷地在嘗試新的題材和風格,不斷地在突破自己的藝術邊界。
綜上所述,齊白石的“經營”方式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創作和經營模式,它既體現了藝術家對于市場的精準把握和適應,也反映了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的深思熟慮和精心布局。雖然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藝術的獨特性,但是卻保證了作品的質量和數量,使得更多的人能夠欣賞到齊白石的藝術魅力。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這種“經營”方式對于齊白石個人藝術發展的影響,它既可能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也可能成為藝術家不斷探索和創新的動力源泉。(何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