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梵蒂岡圣彼得廣場的攝像機捕捉到令人窒息的12秒:馬克龍側身擁抱澤連斯基時,特朗普的右手懸在半空,直到梅拉尼婭輕推丈夫后背,他才收回尷尬的手掌 。這場被全球媒體慢放分析的“握手事故”,恰如美法關系的縮影——看似盟友,實則角力不斷。
馬克龍刻意避開特朗普的手掌,被解讀為對“美國優先”政策的抗議。法方外交官透露,馬克龍在葬禮前已獲知特朗普計劃單方面宣布對烏軍援,此舉實為“用肢體語言表達不滿” 。而特朗普支持者堅稱這是“馬克龍嫉妒美國主導俄烏和談”的表現,雙方陣營將簡單握手演繹成價值觀對決 。事實上,當工作人員撤走原本為馬克龍準備的第三把椅子時,特朗普對法國總統直言:“你在這里不合適” ,直接暴露美方試圖排除歐洲參與關鍵談判的意圖 。
這場握手風波與俄烏局勢緊密交織。特朗普在“被冷落”后,立即與澤連斯基進行15分鐘密談,承諾加快提供“海馬斯”火箭炮系統,但要求烏克蘭承認克里米亞現狀 。馬克龍隨即在社交媒體發布與澤連斯基的握手特寫,強調“歐洲才是烏克蘭最可靠伙伴”,法德兩國次日宣布追加10億歐元軍援 。這種“握手即宣戰”的戲碼,實為雙方爭奪對烏事務主導權的縮影 。
從2017年北約峰會首次交手至今,特朗普與馬克龍的八次握手堪稱大國關系晴雨表。2017年5月那次29秒的“死亡握”,馬克龍事后承認“故意展現力量均衡” ;2024年白宮會面時的“咬牙切齒式握手”,被解讀為雙方在非洲駐軍問題上的較勁 ;而本次葬禮上的“無視握手”,則因涉及核大國博弈更具危險性 。觀察人士發現,每當美法出現戰略分歧,兩人握手就會異常用力或刻意回避 。
這種“握手外交”正在改變國際政治規則。特朗普通過握手力度、時長等細節制造話題,成功將國內支持率提升3個百分點 ;馬克龍則憑借“拒絕握手”贏得歐盟內部喝彩,法國民調顯示其支持率回升至39% 。但代價同樣明顯:美法情報共享機制因“握手事件”暫停更新,北約聯合軍演被迫推遲,馬克龍原定5月的訪美行程也被無限期擱置 。
當外交場合的肢體語言變成戰略武器,你認為這種“握手政治”會加劇國際沖突還是促進問題解決?期待你的獨到見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