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38字 | 預計閱讀時5分鐘
澳洲現在有個新紀錄,
超過100萬人同時打好幾份工!
在過去三年里,全職上班之余還做兼職的澳洲人數量每年增加8%,目前已達33.6萬人。
澳大利亞統計局(ABS)負責人比約恩·賈維斯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是澳大利亞勞動力市場首次出現超過一百萬的兼職者。”
報告顯示,同時從事多份工作的人數也上升了0.1個百分點,達到創紀錄的6.7%左右。
“自2021年12月季度以來,過去三年,這一比例一直保持在6%以上,即每15人中就有1人?!?/p>
相比之下,疫情爆發前的 25 年間,這一比例普遍在 5% 至 6% 左右。
數據顯示,去年第四季度,身兼多職的人平均每周有30.6小時做全職工作,9個小時做兼職工作,總計每周平均工作39.6小時,略高于僅打一份工的人(34.9小時)。
以前在澳洲,下午4點下班去海灘喝啤酒是標配。
現在?
CBD的咖啡館里擠滿了下班后還在敲鍵盤的打工族,Uber司機邊開車,邊刷Airtasker搶單,連退休大爺都在用養老金賬戶炒股。
沒辦法,房貸漲、物價飛,光靠一份工資?
活不起啊!
最新數據顯示,每15個澳洲人就有1人打兩份工,有人白天當會計晚上送外賣,周末還得去Market擺攤賣手作。
咖啡從$3漲到$6,房租直接吃掉一半工資,超市里連最便宜的泡面都在漲價。
以前說"Work to live",現在全成"Live to work"了,就這銀行賬戶還是月月見底。
更絕的是,現在連"躺平"都成了奢侈品——你當個佛系青年試試?
分分鐘被房租教做人。
難怪有人說:"在澳洲,窮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明明在拼命,卻還是窮。"
悉尼大學商學院的Angela Knox教授表示,大家之所以要接第二份工,最主要還是因為通貨膨脹帶來的生活壓力。
她說:“工資漲幅根本追不上物價漲幅。 也就是說,大部分人其實是在‘變相減薪’,所以為了付得起賬單……很多人只好再去接點額外的活?!?/p>
另一個原因是“就業不足”,也就是有些人雖然有工作,但工時太少,不夠養活自己。
Knox教授解釋說,很多人為了湊夠全職工時,只能到處拼拼湊湊地找兼職,“接點副業,增加收入,才能勉強應付平時的開銷?!?/p>
還記得從前喝杯咖啡就只是...喝杯咖啡嗎?
那時候,酒吧里的雞排算平價餐,周五晚上的外賣是對一周辛苦的犒賞,根本不用專門做預算。
可現在,面對生活成本危機,很多家庭連這些小享受都得精打細算。
它們不再是隨手可得的消費,而成了需要慎重考慮的"奢侈品"。
澳洲人不僅在削減買車這樣的大額開支,通脹對家庭預算的侵蝕,徹底改變了澳洲人對吃飯、社交、甚至日常生活態度。
這場生活成本危機還在重塑澳洲人的消費習慣。
五年前$3.8的咖啡,現在普遍漲到$5.5,有些甚至要$7。
雖然價格變了,但消費者心里還錨定著通脹前的"合理價位"。
行為經濟學家把這叫做"價格錨定效應"——人們會以記憶中的價格為基準,判斷現在是否劃算。
如果你習慣了一杯咖啡$5,任何超過這個數字的價格都會讓你覺得"不值"。
看看周末體育場邊的家長們吧。
越來越多保溫杯裝著自家沖泡的咖啡,取代了咖啡店的外帶杯。
隨著生活成本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澳洲人開始做兩件事:
1. 開源——搞副業;
2. 截流——斷咖啡。
根據ABS數據,女性繼續更有可能同時從事多份工作,7.6% 的就業女性同時從事多份工作,而男性的比例僅為 6%。
年輕員工(即年齡在 20 至 24 歲之間的員工)也更有可能同時從事多份工作(9%),而年長員工的比例則更高。
按行業劃分,醫療保健和社會援助行業的多份工作從業人員數量增長強勁,增加了 4,000 人,達到近 200,000 人。
然而,行政和支持服務行業的多份工作率最高,為 9.2%。
此外,像是賣藝術品的Etsy、開Uber、在Airtasker上接零工,這些平臺的需求最近都在猛漲。
雖然Airtasker上有70%的人每個月只接不到五單活,但平均下來,一個月也能賺個1000澳元左右。
油漆工Frank Hoyt跟ABC說:“我現在每天都在跟賬單賽跑,感覺永遠追不上。”
他說:“真的很難。不只是房租漲了,連工作要用的材料什么的也漲價了?!?/p>
Frank本來是靠修復冰雹砸壞的汽車賺錢的,但因為這種工作要看天氣吃飯,加上生活成本瘋漲,他最近又找了份油漆房子的兼職。
以前油漆的收入,基本都是拿來買點興趣愛好的,比如他喜歡收集漫威玩具。
但現在,賺的錢一分不剩,全都用來付各種家庭開銷了。
而且最近因為通脹,就連油漆工作也變少了,客戶也開始精打細算。
Frank說:“現在連接工作都難。你給人家報價,人家都要猶豫半天,想想自己兜里還有多少錢?!?/p>
Great Southern Bank的一份調查報告也發現,有40%的房主在考慮搞副業,21%的人甚至考慮直接去打第二份工,好幫著還房貸。
Frank還說,他身邊越來越多的朋友也開始接活了。
“最近他們都去找第二份工了,有的是幫人送垃圾去垃圾場,有的是去割草,反正是那種不太需要技能的活。”
Airtasker的CEO Tim Fung說,眼看著生活成本飆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Airtasker這種線上接活平臺上掛出自己的技能,想多賺點錢補貼家用。
“這可是一筆不小的額外收入,能幫你付生活開銷,攢錢去旅行,或者投入到自己的興趣愛好上?!?/p>
“我們看到,來平臺上找副業賺錢的人,比去年同期增長了80%!”
小企業協會的執行董事比爾·朗(Bill Lang)也說了,那些主業之外還有點空閑的人,其實是副業市場的重要勞動力。
有的人靠給別人喂寵物、做租賃檢查、送貨,一年能多賺1萬7000澳元左右;
也有人靠熱愛縫紉,每年還能賺個6000澳元,夠補貼不少日常開銷了。
從前"躺平曬太陽"的澳洲生活,如今成了奢侈品。
房貸、賬單、物價像三座大山,逼著人們把24小時拆成48小時用——白天西裝革履當白領,晚上變身外賣騎手,周末還得化身網紅博主。
所有東西都在漲,工資卻像被膠水黏住似的紋絲不動。
有人說這是"全民斜杠時代",但真相更殘酷:這不是追求夢想,而是生存游戲。
當送一單外賣能加滿一周油費,當教中文網課能抵半月房貸利息,誰還敢理直氣壯地說"下班不接工作電話"?
可最諷刺的是,即便這么拼,超市購物車還是越來越空,度假計劃一推再推。
澳洲夢正變成一場與通脹的賽跑。
一群人跑得氣喘吁吁,終點線卻一直在后退。
*本文圖片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后臺刪除
27
04-2025
26
04-2025
25
04-202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