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上海車展,是一面折射中國汽車產業矛盾的棱鏡。一邊是某些新勢力車企扎堆展示“期貨式技術”,試圖用激光雷達數量、算力參數制造虛假繁榮;另一邊則是部分合資品牌以“安全”為盾,重拾市場話語權。
在這場熱鬧非凡卻又略顯浮躁的車展中,一汽-大眾獨樹一幟,以一場“不炫技、不妥協”的硬核展示,開辟出產業轉型的別樣路徑。不追風口,只筑根基;不玩套路,只拼誠意,用“長期主義”重構行業價值標準。
“把用戶的需求刻進產品的DNA,才是真正的本土化。”一汽-大眾(商務)副總經理,一汽大眾銷售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吳迎凱上的這句話,精準概括了一汽-大眾轉型的核心邏輯。
面對智能化與電動化的雙重浪潮,作為合資巨頭的一汽-大眾,并未像部分車企那樣盲目堆砌參數,而是毅然選擇了一條更為艱難但卻更具長遠意義的道路:將全球技術積淀與中國創新速度緊密結合。這場車展對于一汽-大眾而言,其意義早已遠遠超越了產品展示本身。
當下,工信部對智駕宣傳加強監管(要求統一使用“輔助駕駛” 表述,嚴禁夸大功能邊界),“終身質保” 也常常淪為一些車企的營銷話術,價格戰更是不斷侵蝕著企業的利潤空間。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中國汽車產業正面臨著一場嚴峻的價值觀拷問:是繼續盲目追逐流量與風口,還是回歸到品質與用戶信任的根本?一汽-大眾用實際行動給出了極具啟示性的答案。
技術深耕:以全球視野賦能中國速度
在行業熱議“油電路線之爭”時,一汽-大眾已將戰場推至2030年后的技術生態。CMP電動平臺與CEA電子電氣架構的組合,不僅是研發效率提升30%的“中國速度”,更暗藏產業話語權的爭奪——通過將控制單元減少30%、成本優化40%,一汽-大眾正在改寫合資品牌技術依賴的舊劇本。
這種“全球技術基因+本土創新速度”的雙螺旋模式,讓ID. AURA概念車不再只是展臺上的符號,而成為是一汽-大眾“2030戰略”的具象化宣言。其核心邏輯在于:電動化是入場券,智能化是護城河,而底層架構的自主可控才是決勝關鍵。
當新勢力用“每月一OTA”營造科技感時,一汽-大眾選擇了一條更艱難的路,用極端嚴苛的測試構建信任壁壘。ID.系列電池包經歷1600次充放電循環(相當于行駛30萬公里)以及436項安全測試;車身采用空腔灌蠟技術實現“12年不銹穿”,激光焊接強度提升30%。這些藏在財報背后的“隱形投入”,正是一汽-大眾對抗行業浮躁風氣的底氣所在。
相比較新勢力品牌曾因過度宣傳智能化功能導致事故頻發,部分車企為壓縮成本,采用低標準電芯,埋下安全隱患,一汽-大眾的實踐揭示了一個深刻道理:安全不是營銷話術,更沒有捷徑可走,而是毫米級的工藝沉淀與敬畏感。
從這個角度來衡量,一汽-大眾確實是一個守舊的“傳統造車企業”。
深度本土化:從“國產化”到“中國式定義權”
在“終身質保”常被詬病為文字游戲的當下,一汽-大眾的“雙終身”政策如同一記強有力的重拳,直接擊穿了行業的信任困局。
這一政策直擊消費者的多重焦慮:在成本焦慮方面,按照 15 年用車周期來算,能節省超過 5 萬元的維修費,真金白銀地破解了“買得起修不起” 的難題;面對信任焦慮,一汽-大眾將燃油車納入保障范圍,且覆蓋發動機、變速箱等十大核心系統,這不僅體現了對德系工藝的十足自信,更是對“電動車才需質保”這種偏見的有力顛覆;而針對保值焦慮,一汽-大眾讓4S店保養反哺置換補貼,使得車輛 “越養越值錢”成為現實,成功重構了售后服務價值鏈。
這一政策背后,是合資品牌罕見的魄力。當友商用“首任車主限定”“年行駛里程設限” 等條款稀釋承諾時,一汽-大眾選擇直面用戶痛點,實現了價值觀的重塑,從 “套路營銷” 轉向“無保留承諾”。一汽-大眾拒絕玩文字游戲,質保政策不限年限、不限里程,事故件同樣覆蓋;憑借 890 家授權經銷商、18000 +服務團隊以及德國原廠認證工具,構建起“毛細血管”式的強大服務網絡;并且基于對燃油 SUV 車型故障率的長期跟蹤(平均低于行業 30%),用數據支撐自信,才敢推出全系覆蓋政策,真正將保障落到實處。
這種“無套路”策略,與工信部整治行業亂象的導向不謀而合。當監管部門要求車企“明確功能邊界”“禁止夸大宣傳”時,一汽-大眾早已用行動證明:真正的用戶思維,不需要修飾詞。
除了在質保層面實施本土化戰略,一汽-大眾在智慧座艙層面也早已早早布局。行業首創的智能音樂玻璃(能耗降低72%)、毫秒級互聯通信方案(打破“車機不如手機”魔咒)、漸變噴涂工藝的“手工溫度”。這些突破背后,是一套“中國需求定義全球標準”的新邏輯。
一汽-大眾之心也十分明確,不再做全球技術的搬運工,而要成為本土創新的輸出者。
這種轉變在商品戰略中更為明顯。從ID. AURA專為中國年輕家庭定制,到2026年10款新車全部“本土化定義”,一汽-大眾正在構建“需求-研發-復用”的閉環生態。當某些合資品牌還在為“減配爭議”疲于應對時,一汽-大眾已用“德國體系×中國速度”的公式,證明了一個反常識真理:本土化不是成本的妥協,而是價值的升維。
本屆車展上,合資陣營的集體反攻成為焦點,大眾、奔馳、通用等紛紛推出專為中國市場設計的電動車型,并與Momenta、地平線等本土供應商深度合作,而一汽-大眾的 “油電混共進” 戰略正是這一趨勢的生動縮影。
在技術本土化方面,其 CMP 平臺專為中國路況優化,CEA架構支持方言交互,更貼合中國消費者使用習慣;在研發主導權上,中德 “雙引擎” 協作中,一汽-大眾深度參與產品研發;在生態協同領域,與華為、寧德時代共建智能電動技術聯盟,打破跨國車企的傳統供應鏈壁壘,構建起全新的產業生態。
長期主義的“反叛”與價值重構
在行業深陷“參數戰”“價格戰”惡性循環的當下,一汽-大眾以長期主義實現“反叛” 與價值重構,其突圍路徑提供了一套獨特方法論。
一汽-大眾堅守技術定力,不被短期風口所誘惑,而是專注于深耕底層架構。以 CEA 電子電氣架構為例,一汽-大眾對其進行了長達十年的規劃,展現出長遠的戰略眼光。在經營理念上,一汽-大眾始終秉持用戶本位,將 “安全”“品質”從簡單的營銷概念切實轉化為用戶可感知的信任資產,“雙終身”質保政策就是有力的證明。在競爭模式上,一汽-大眾運用生態思維,從單一的產品競爭轉向“技術+ 服務+品牌”的全價值鏈較量,智慧座艙的技術孵化器模式便是這一思維的生動體現。
這背后,是中國汽車產業從“規模擴張”到“價值創造”的深層變革隱喻。一汽-大眾用 34 年如一日的沖壓精度(±0.5mm)、12 年不銹穿的涂裝工藝,詮釋了“制造即信仰”;以 1600 次電池測試、45 倍暴雨級淋雨試驗,重新定義“豪華”,堅守“安全即底線”;通過深度洞察中國市場反哺全球技術標準,如CMP平臺的海外適配計劃,踐行“本土化即全球化”。
2025年的上海車展,注定被載入中國汽車工業史冊。當行業為“顛覆”狂歡時,一汽-大眾用34年的答卷證明:穿越周期的從來不是風口,而是對“長期主義”近乎偏執的堅守。
當部分品牌沉迷于“期貨式營銷”時,一汽-大眾選擇用“足月車”兌現承諾;當行業陷入參數內卷時,一汽-大眾始終堅持以“安全是底線,品質即豪華”重塑價值標準。這份“慢即是快”的智慧,或許正是其穩居合資品牌前列的答案。
在這場產業價值重構的浪潮中,一汽-大眾憑借前瞻布局與品質服務再次站上舞臺C位。它或許沒有一些品牌那樣在聚光燈下閃耀奪目,成為眾人眼中最為亮眼的弄潮兒,但它卻恰似一座屹立不倒的燈塔,散發著明亮且沉穩的光芒,為整個行業指引前行的方向。
正如車展上那輛ID. AURA概念車所預示的——真正的未來,從不屬于追風者,而屬于那些為行業發展夯實基礎、鋪就道路的實干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