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逝世,16世紀法國占星家諾查丹瑪斯(Nostradamus)相關的網絡搜尋量激增。在重大世界事件發生時,這位預言家的作品屢次引發討論。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周日報道指出,這種現象并非首次,人們為何至今仍對諾查丹瑪斯充滿興趣,成為關注焦點。
米歇爾·德·諾特爾達姆(Michel de Notredame),即諾查丹瑪斯,原為法國醫師,曾為黑死病患者提供治療,同時也是一名業余占星師。他于1555年出版《諸世紀》(Les Prophéties),收錄942首晦澀難懂的四行詩,內容多預示災難性事件。
其中一首被部分人解讀為提及“一位年邁教宗之死”。上周,一些社群媒體和網絡文章將其與方濟各去世聯系起來。然而,自1555年以來已有數十位教宗相繼逝世,難以確認該詩是否特指方濟各。
16世紀占星術盛行,盡管缺乏科學依據,但廣受歡迎,各地涌現大量提供職業、戀愛、健康建議的占星服務。諾查丹瑪斯亦為富人與權貴解讀星盤,盡管并未接受正式訓練,仍頗受歡迎。部分同時代人將他視為江湖術士,但《諸世紀》出版后迅速成為暢銷書。
當時的歐洲社會,戰亂頻仍、農作物歉收、疫病流行,民眾生活困苦。在這動蕩背景下,諾查丹瑪斯的預言既是警示,也為人們帶來心理慰藉。
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科學與宗教史學者菲佛(Dr. Pfeffer)指出:“當集體焦慮上升時,人們傾向尋找答案與指引,渴望相信世界背后有更宏大的安排。”
正如今日有人依賴星座運勢,當時的人們也在諾查丹瑪斯的詩句中尋找理解混亂世界的方式,以及對未來變化的預期。
數百年來,支持者聲稱諾查丹瑪斯曾預言兩次世界大戰、廣島與長崎核爆、希特勒崛起以及新冠疫情等,盡管他從未明確提及這些事件。
羅德島大學中世紀歷史教授羅洛-科斯特(Professor Laura Lo-Koster)指出,諾查丹瑪斯的詩歌“用詞極其模糊,幾乎可套用于任何情境”。她說:“只要語言足夠含糊,人們總能從中找到符合當前事件的解讀。”
盡管如此,諾查丹瑪斯的名字與預言至今仍廣為人知。除因其作品未標注具體年份而具有“超時代性”外,圍繞其作品的各種解讀書籍也持續熱銷,僅英文版即逾百種。
20世紀以來,多本著作將諾查丹瑪斯的詩句與當下新聞事件聯系,使他長期留存在公眾記憶中。2001年“911事件”發生后,與他相關的書籍銷量激增。其間,一封在電郵中瘋傳的文字將諾查丹瑪斯的詩句斷章取義、拼湊甚至偽造,制造出似曾預言大城市災難的假象。
除“911事件”,諾查丹瑪斯也被指預言了“阿波羅登月”、“挑戰者號爆炸”以及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之死等。
如今,許多人可能并未直接研讀《諸世紀》原文,而是透過網絡文章或社群媒體迷因(meme)認識諾查丹瑪斯。
近期,關于教宗的其他預言也在網上熱傳,例如圣馬拉基(St. Malachy)所傳的《教宗預言》,有解讀指稱方濟各為“最后一任教宗”,但學界普遍懷疑該預言的真實性,認為其背景涉及中世紀教會內部的政治動機。
邁阿密大學政治學教授約烏辛斯基(Professor Joseph Uscinski)分析:
“預言本身就具有吸引力。一些人天生偏好這類非主流信仰,這是人性的體現。”他補充:
“有時出于娛樂,有時則因為預言帶來心理慰藉。”
專家指出,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占星術與預言往往格外受到青睞。
菲佛博士總結道:
“在動蕩年代,人們對占卜、預言的需求尤為旺盛。這不僅幫助他們在充滿變數的世界中做出艱難決策,也提供了精神上的安慰——讓人相信一切變故背后存在某種更高的秩序。”
當天匯率
1 美元=7.28人民幣
美國同城分類信息網免費發布平臺!
點擊下方原文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