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烏龍鎮》海報。
阿年(左三)在片場。
阿年(左三)攜《烏龍鎮》主創亮相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式紅毯。
4月18日,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在春雨中拉開了帷幕。星光熠熠的紅毯上,一位穿著摩登的先生攜新片《烏龍鎮》劇組一眾主創亮相。他就是第六代導演阿年。
在準備出發走紅毯前兩個小時,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在北京雁棲湖見到了阿年。接受采訪時他說:“以前人們總說‘酒好不怕巷子深’,但是現在行不通了,必須得站在巷口吆喝,好作品才能被看到。”
四川方言和美食是影片特色
電影《烏龍鎮》聚焦上世紀初,展現了第一批留學歸國創業青年探索實業救國道路的時代之光。該片于去年11月在浙江衢州開機,僅用一個月左右就完成了拍攝。當記者查閱劇組當初發布的選角組訊時發現,片中有不少角色的名字極具四川地域特色:“小腦殼”“莽娃兒”。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打開了話匣子……
“這部電影還真和四川有關系。”阿年說,2016年,他與好友、作曲家鄭岷波,以及一位編劇共同在樂山市犍為縣羅城古鎮游玩,據阿年描述,這處鮮少受到外界干擾的世外桃源之地,給了他創作《烏龍鎮》的靈感沖擊。清代吳廷俊有詩《白鶴道中步月至羅城鋪旅宿》:“坦途任躑躅,月掛東山西。歸人出籬棘,醉客相扶攜”。羅城昔日繁華,可見一斑。
阿年告訴記者,自己經常去四川旅游,尤為喜愛樂山,所以在影片中,樂山話成了最主要的語言。除了四川方言的融入,阿年透露,影片中也出現了不少四川地區的美食。不僅如此,在一些人物設定上,也可以找到出自于成都地區的原型人物。
在煙火群像里書寫東方美學
機緣巧合下,阿年最終選擇在家鄉浙江同樣具有人文氣息的衢江云溪車塘村開機。《烏龍鎮》幾乎全片都在衢江邊上的一個千年祠堂里取景,在中式美學的寫意元素里,力求以層次豐富的鏡頭語言呈現出一場中國寫意山水畫般的東方美學盛宴。
“這個烏龍鎮的烏龍,它好玩在哪里?就在于它是一個諷刺劇。”在阿年看來,在近幾年的華語電影中,鮮少出現這一類型的作品,他想通過這部電影來提供符合任何時代人們共同關心的議題。
阿年特別提到,烏龍鎮里的故事不是單靠男女主角“演”出來,而是通過展現一個個小鎮上的人物群像,娓娓道來屬于那個時代的人間煙火。“希望通過我們所塑造的角色,能夠喚起大家有關一個地方、一個小鎮、城的記憶。”
此外,除了人文風俗的設定,在場景上也別出心裁。阿年表示,影片中每一個場景都是利用白紗布來制造投影,加之演員的表演和空間的變換,來營造虛實相生。
好的作品也需要廣為宣傳
站在世界電影誕生130周年、中國電影雙甲子華誕的交界點,今年對于每一個電影人而言,都是特殊的一年。所以這次阿年在《烏龍鎮》里也特別用皮影戲來致敬中國電影的前身——影戲。
阿年作為中國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在20世紀90年代引領都市電影潮流,拍出了《感光時代》《冬日愛情》《呼我》《操場》等影片。他堅持用自己的方式記錄著時代。
“前天我看到張藝謀導演的一個訪談,我覺得他有一句話講得很對,他說中國電影無論是高峰還是低谷,關鍵不是在于技術問題,而在于如何讓更多觀眾愿意走進影院。”阿年直言,除了影視創作者需提升自身以外,作品內容和觀眾想看的內容產生了矛盾,也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第二就是‘吆喝’的問題,“以前人們總說‘酒好不怕巷子深’,但是現在行不通了,必須得站在巷口吆喝,好作品才能被看到。”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王一理圖據受訪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