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亮相大阪世博會中國館四川活動周的3件成都銀花絲作品:花絲琺瑯蝴蝶盤(左上)、雙熊貓銀絲畫(左下)、花絲琺瑯鳥盤。 受訪者供圖
雙熊貓銀絲畫、花絲琺瑯鳥盤、花絲琺瑯蝴蝶盤,4月28日,3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成都銀花絲作品將亮相大阪世博會中國館四川活動周,向世界展示中國傳統工藝的獨特魅力。
“希望這些非遺作品能走向世界,讓更多人看到。這也是一種文化自信。”成都銀花絲制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王曉璐說。
3件作品都體現了工藝的精髓
銀花絲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與蜀繡、漆器、瓷胎竹編、蜀錦并稱為“成都五朵金花”。
銀絲在王曉璐手中可以變幻出萬千姿態。“銀花絲制作最基礎的工序就是拉絲,將銀料拉成比頭發絲還細的銀線,這是所有工藝的基礎。”
“銀花絲的美在于既有金屬質感,又能呈現絲綢般的柔美。”王曉璐說。這位“85后”傳承人出生于成都銀花絲制作世家,自幼耳濡目染的她,從小便跟隨母親道安學習這門古老技藝。經過20余年的潛心鉆研,她已成為這項古老技藝的中堅力量。
“參加大阪世博會展出的作品有3件,分別是花絲琺瑯蝴蝶盤、花絲琺瑯鳥盤和雙熊貓銀絲畫。”王曉璐說,3件作品凝聚了她近半年的心血,每件作品都體現了銀花絲工藝的精髓。
花絲琺瑯蝴蝶盤和花絲琺瑯鳥盤是一個系列的創新作品,采用了琺瑯與銀花絲相結合的工藝。“這是一種創新工藝,花絲里面鑲嵌琺瑯。”王曉璐說,琺瑯釉料由天然礦物質顏料磨成粉,再通過800多攝氏度高溫燒制上去。“它的藍色特別清透,非常漂亮。”
那幅雙熊貓銀絲畫更是技藝的巔峰之作。“大熊貓的毛發是用一根根銀絲手工填制而成的。”王曉璐說,僅這件作品就耗時近1個月才完成。
希望這些非遺作品能走向世界
在傳統與創新之間,王曉璐找到了平衡點。她不僅傳承了古老的銀花絲技藝,還將其與現代審美和工藝相結合,創造出既有傳統韻味,又符合當代審美的藝術品。
“每朵花的花紋都是將銀絲拉到接近頭發絲那么細后,再兩股合為一股,搓成麻花絲,之后再進行手工制作。”王曉璐說,所以制作這些作品非常費工費時費眼睛。
對于這些作品遠赴大阪世博會展出,王曉璐充滿期待:“希望這些非遺作品能走向世界,讓更多人看到。這也是一種文化自信。”
在王曉璐看來,蝴蝶和花鳥圖案不僅僅是裝飾,更象征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種對美好的追求,是跨越國界的共同語言。她相信,這些凝聚了中國工匠精神的作品,一定能在國際舞臺上贏得贊譽。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羅田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