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政治的棋盤上,臺灣問題始終是中美關系中最敏感、最關鍵的議題之一。近期,特朗普的智囊們拋出驚人論調,聲稱如果中國解決臺灣問題,美國的全球霸權將面臨崩塌的風險,并且還提出了所謂的“三筆賬”。這種論調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邏輯?
先說說這個“智囊”。馬特·波廷格,在2017到2021年擔任特朗普的國家安全副顧問,是個對華強硬派的代表人物。波廷格以前干過記者,還在中國待過好幾年,后來加入美國海軍陸戰隊,搞過情報工作,履歷挺硬。他對中國的事兒特別上心,尤其是臺灣問題,經常發表一些很尖銳的看法。
特朗普智囊馬特·波廷格
2020年,波廷格在一些演講和文章里提到過,中國如果掌控臺灣,美國在全球的地位會受到巨大沖擊。他分析問題時喜歡從戰略角度出發,雖然有時候觀點偏激了點。
標題里提到的“若中國解決臺灣問題,美國霸權將崩塌”,是他思路的延伸。至于“三筆賬”,從他的論述里,可以總結出經濟、軍事和外交這三個關鍵點。
波廷格稱中國如果掌控臺灣,美國在全球的地位會受到巨大沖擊
波廷格這人特別愛強調臺灣的經濟價值,尤其是半導體產業。臺灣有個臺積電,大家應該不陌生,這家公司幾乎壟斷了全球高端芯片的生產。2022年的數據表明,臺積電占了全球晶圓代工市場的54%,高端芯片更是超過90%。美國、日本、歐洲的科技巨頭,像蘋果、英偉達這些,手機、電腦、汽車芯片都靠它供貨。
如果中國大陸“解決”臺灣問題,不管是用和平還是武力的方式,臺積電的命運肯定是個大問號。波廷格的擔憂是,一旦臺積電停擺或者被中國控制,全球供應鏈會亂套,美國經濟會跟著遭殃。
臺積電占了全球晶圓代工市場的54%,高端芯片更是超過90%
芯片短缺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兒了,2021年那會兒,美國車企因為缺芯減產,損失了好幾百億美元。如果臺灣的芯片工廠真出問題,可能比那時候還慘,波廷格甚至拿“大蕭條”來比喻。
美國其實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2022年通過了《芯片與科學法案》,投了520億美元補貼本土半導體產業。英特爾在俄亥俄州建新廠,三星也在得克薩斯州擴產,臺積電自己也在亞利桑那州開了分廠。
雖然這些工廠短期內產量沒法跟臺灣比,但長遠看,美國的依賴度是在下降的。再說,全球經濟不像以前那么脆弱,真打起來,供應鏈會疼一陣,但未必就崩盤。所以波廷格在這塊有點危言聳聽,實際情況得看具體怎么發展。
圖為臺灣海峽地圖
臺灣海峽是全球貿易的大動脈。2023年的統計顯示,每年有超過3萬艘貨輪經過這里,運的貨值占全球海運的20%以上。如果兩岸真起沖突,海峽封鎖,運費暴漲,美國的進口成本肯定跟著飆升。不過中國自己也得掂量,畢竟他們出口也靠這條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事兒,誰都不想干。
每年有超過3萬艘貨輪經過臺灣海峽
波廷格特別看重臺灣的地理位置,覺得它是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戰略屏障。臺灣在所謂的第一島鏈上,北邊連著日本,南邊挨著菲律賓,中間卡著中國東海和南海的通道。美國在亞太的軍事布局,很大程度上靠這個島鏈來遏制中國海軍走出去。
如果臺灣被中國大陸拿下,第一島鏈就破了個大口子。解放軍的艦隊能更輕松地進入深海,威脅美國在關島、夏威夷的基地。
波廷格還擔心過,中國可能會在臺灣部署潛艇甚至核武器,直接把美國的防御圈往后推好幾百公里。2023年解放軍的軍演數據挺嚇人,他們的航母編隊已經能繞著臺灣轉圈,艦載機起降次數比前幾年翻了好幾倍,軍事實力不是鬧著玩的。
但美國在日本和韓國有重兵駐扎,沖繩的嘉手納基地、韓國的烏山基地,戰斗機隨時能起飛。加上澳大利亞加入的AUKUS聯盟,美國在印太地區還有不少牌可打。臺灣丟了確實會讓美國頭疼,但說直接崩了防線,有點夸張。
中國海軍雖然進步快,可跟美國比,遠洋作戰能力還是有差距。2022年美軍的航母數量是11艘,中國才3艘,噸位和經驗都不在一個量級。所以軍事上這筆賬,波廷格算得有點急,但威脅確實存在。
2023年美國賣給臺灣的武器總額超過20億美元,包括反艦導彈和雷達系統。如果真打起來,臺灣也不是軟柿子,中國得付出不小代價。這場博弈里,美國未必就輸得那么慘。
2023年美國賣給臺灣的武器總額超過20億美元
波廷格覺得,如果中國收復臺灣,美國的盟友會開始懷疑老大的靠不靠譜。日本、韓國、菲律賓這些國家,可能覺得美國罩不住了,干脆自己搞核武器,或者跟中國妥協。他認為這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把美國的全球影響力推倒。
但現實其實沒那么夸張。首先,國際社會對臺灣的立場很微妙。1971年聯合國2758號決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絕大多數國家都不承認臺灣是“國家”。美國自己也一直說不支持“臺獨”,只是模糊戰略而已。如果中國用和平方式統一,美國的盟友頂多嘀咕幾句,不太可能翻臉。
日本和韓國這倆國家跟美國綁得死死的。日本2023年的防衛預算漲到550億美元,韓國也有400多億,他們的軍隊和美國高度整合,想獨立搞核武器沒那么容易。菲律賓2023年跟美國簽了新的軍事協議,給了美軍更多基地使用權,明顯還是選邊站。波廷格的擔心有點道理,可盟友跑路的可能性沒他說的那么高。
歐洲國家2023年在烏克蘭問題上都忙得焦頭爛額,誰有空為臺灣跟中國撕破臉?印度倒是跟中國不對付,但他們更關心自己的崛起,不會完全聽美國的。所以外交這塊,美國的霸權可能會晃悠,但崩塌還早得很。
烏克蘭街頭遭襲擊
綜合來看,波廷格的“三筆賬”不是空穴來風,但也沒到天塌下來的地步。經濟上,臺灣的芯片和海峽貿易確實重要,可美國已經在未雨綢繆,全球體系也有韌性。軍事上,臺灣丟了會讓美國被動,但不至于徹底翻盤,雙方還在互相試探底線。外交上,盟友可能會抱怨,可真要跳船的沒幾個。
其實波廷格的觀點代表了特朗普政府里鷹派的想法,喜歡把問題放大,用危機感壓人。他的分析有事實撐腰,但結論往往往極端走。2024年臺灣地區選舉又讓兩岸關系緊繃了一陣,美國現在的拜登政府也在調整策略,更多靠多邊合作,而不是波廷格那種單打獨斗的路子。
“一國兩制統一中國”標語
臺灣問題不是一天兩天能解決的。大陸這邊強調統一是歷史必然,臺灣那邊民意分裂,有人想獨,有人想維持現狀。美國一邊賣武器一邊喊和平,玩的是平衡游戲。
波廷格的警告聽著刺耳,但也提醒大家,這事兒牽扯的面太廣,經濟、軍事、外交都得算清楚。總之,美國霸權不至于馬上崩塌,但中國要是真“解決”了臺灣,問題是怎么解決,怎么應對,后續還有得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