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沒有硝煙的供應鏈戰爭,在零售業巨頭的貨架前迎來戲劇性轉折。
新加坡《聯合早報》26 日獨家披露:剛剛與白宮高層密會完畢的沃爾瑪,突然向中國供應商發出 "加急補貨令"—— 不僅主動放棄 "降價 10%" 的強硬要求,更破天荒承諾自擔全部關稅成本。這條讓華爾街分析師驚掉下巴的消息,瞬間登上彭博社、路透社頭版,揭開了中美貿易博弈中又一個精彩回合。
新加坡《聯合早報》截圖
從 "店大欺客" 到 "低聲下氣",沃爾瑪的魔幻兩個月
時間撥回 3 月,當沃爾瑪全球采購總監帶著 "降價通牒" 飛到深圳時,恐怕怎么也想不到會碰一鼻子灰。"35% 的利潤率必須保住,你們看著辦。"—— 這句寫在采購備忘錄里的強硬表態,最終換來的是中國商務部約見、廣東省供貨商協會集體拒簽新訂單。即便到了 4 月初,彭博社還在爆料:沃爾瑪亞太區總部每周召開 "逼降會",要求玩具、家紡等品類供應商 "哪怕賠本也要保交期"。
但中國制造業的硬氣超出了他們的想象:浙江義烏小商品集團率先宣布 "不接降價單",廣東家具協會更是列出 37 家 "底線企業" 名單。當沃爾瑪美國總部發現,原本堆滿洛杉磯長灘港的中國集裝箱銳減 44% 時,貨架危機已經悄然逼近 —— 根據物流系統測算,如果 5 月 10 日前沒新貨上船,全美 6000 家門店的紙巾、牛奶、兒童玩具區將出現大面積空架。
圖片來源于網絡
貨架空了比關稅疼!剛性需求掐住零售巨頭命脈
這場反轉的核心邏輯,藏在沃爾瑪自己的財報里:
- 庫存警鐘:2025 年 Q1 美國本土庫存同比下降 1.0%,嬰幼兒配方奶粉、寵物食品等剛需品類補貨周期延長至 12 周
- 航運死線:從上海港到紐約港的海運周期長達 22 天,若錯過 4 月最后一班貨輪,5 月中旬貨架必然 "裸奔"
- 消費黏性:民調顯示,72% 的美國媽媽會因 "常購品缺貨" 永久更換超市品牌
"這不是選擇題,是生存題。" 一位匿名零售分析師指出,當塔吉特、家得寶已經開始出現方便面貨架空置時,沃爾瑪絕不能賭消費者會容忍 "天天低價" 變成 "天天缺貨"。
圖片來源于網絡
羊毛出在羊身上?關稅轉嫁的三重劇本
當然,商業巨頭永遠不會做賠本買賣。這場看似 "認慫" 的背后,藏著三重成本轉嫁邏輯:
- 終端漲價術:沃爾瑪美國官網已悄悄調整 3000 種商品預售價,紙巾、谷物等品類漲幅達 8%-12%
- 政府退稅局:消息人士透露,沃爾瑪可能獲得 "關鍵物資進口補貼",變相抵消 60% 關稅成本
- 供應鏈重構:其越南代工廠正在緊急擴產,但至少需要 6 個月才能填補中國產能缺口
值得玩味的是,就在沃爾瑪宣布 "自擔關稅" 當天,美國勞工部公布 3 月通脹率再升 0.3 個百分點 —— 當普通家庭為每卷紙巾多掏 25 美分時,沃爾瑪的股價卻逆勢上漲 1.2%,資本市場似乎更相信:比起貨架空空,美國消費者更能容忍悄悄漲價。
圖片來源于網絡
結語:當 "世界超市" 遇上 "中國供應鏈"
從年初的 "極限施壓" 到如今的 "緊急求和",沃爾瑪的態度轉變,本質是中國制造業話語權的集中體現。當浙江紡織廠的數碼印花機、廣東小家電的智能生產線,成為全球零售網絡無法替代的節點時,所謂 "渠道霸權" 正在被 "制造主權" 重新定義。
這場發生在貨架之間的博弈,或許才剛剛開始 —— 畢竟,當沃爾瑪把越南工廠的投產日期定在 2025 年 11 月時,他們心里最清楚:今冬的圣誕裝飾品,還得看中國工廠的流水線臉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