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徑運動無需被拯救,但確實需要革新。”奧運四金得主邁克爾·約翰遜是最具影響力的田徑名宿之一,他創辦徑賽大滿貫(Grand Slam Track)就是想為田徑運動闖出一條革新之路。
這項顛覆傳統的獨特賽事,注定將成為田徑界的“流浪地球計劃”——計劃用1260萬美元的巨額獎金沖擊田徑運動的傳統秩序,以“主項+副項雙賽”的全新賽制重構競技邏輯。曾長期統治男子200米跑與400米跑賽場的約翰遜,試圖用商業杠桿撬動田徑運動“四年一熱”的魔咒。
但本月上旬在金斯敦舉行的徑賽大滿貫揭幕戰星光黯淡,選手們的完賽成績非常糟糕,由此引發巨大爭議,約翰遜的全新理念遭遇嚴峻挑戰。下月初,徑賽大滿貫即將在邁阿密舉行第二站比賽,如果情況沒有改善,這項新生賽事將面臨生存危機,更遑論推動田徑運動革新。
約翰遜希望田徑明星們能換一種活法
約翰遜是最具影響力的田徑名宿之一,他希望能為田徑運動帶來新的道路(圖/東方IC)
邁克爾·約翰遜為徑賽大滿貫勾勒藍圖時,所瞄準的是實現田徑運動在商業價值與大眾影響力上的突破。這位曾統治男子200米與400米賽場的傳奇巨星,在十余年的競技生涯中曾深刻體會到田徑明星們的尷尬處境:他們在賽場上叱咤風云,卻難以獲得與成就相匹配的商業價值——公眾關注如潮水般隨奧運周期漲落,田徑運動的商業價值始終未能突破“四年一熱”的魔咒。
約翰遜坦言,頂級運動員們無法通過田徑項目“實現自己的價值”:“這些運動員最終會陷入這樣的境地——多年以后,甚至還未退役時,他們都會思考一個問題:‘我當初應該作出這個選擇嗎?我熱愛田徑,但為了靠這項運動謀生,我的經濟和精神都受到了重創。’”
理想與現實的割裂,成為約翰遜的動力——他誓要打破傳統賽事框架,為這項古老運動開辟一條突破性的發展道路。“徑賽大滿貫將是田徑界的UFC和F1。”在約翰遜看來,觀眾對奧運會田徑的熱愛緣于三大核心要素——頂級對決的懸念、明星選手的號召力,以及超越勝負的敘事張力,“觀眾渴望見證王者間的正面交鋒,這才是田徑運動的靈魂。”
約翰遜給出的方案頗具顛覆性:每年四站賽事,每站為期三天,設立1250萬美元的巨額總獎金池,吸引全球頂尖選手在創新賽制中展開“全能角力”。賽事設項為捆綁式,分為短跑(100米+200米)、短跨跑(110米欄/100米欄+100米)、長短跑(200米+400米)、長跨跑(400米欄+400米)、中跑(800米+1500米)、長跑(3000米+5000米)等六個項目,男女12個組別,每組別八人同場競技,由兩項比賽總積分決定項目最終排名。48名優秀運動員作為“核心選手”簽約出戰全部四場比賽,除名次獎金外,他們還能得到一筆固定的工資收入,另48名非固定運動員則作為“挑戰者”參賽。
統治女子200米跑的托馬斯,能在400米賽場跑出怎樣的成績,確實是一個有趣的話題(圖/東方IC)
徑賽大滿貫分析師、里約奧運會1500米冠軍森特羅維茨道出賽事精髓:“我們平時跑步時,總會暢想不同選手嘗試不同距離的場景,而這項賽事給了我們見證這一切的機會。”以巴黎奧運女子200米冠軍托馬斯與400米金牌得主保利諾的巔峰對決為例,兩位本屬不同賽道的王者,因大滿貫的“長短跑組合”設項,在200米與400米兩項中展開直接對話。這種突破常規的賽制設計,不僅為選手提供突破舒適區的舞臺,更為觀眾編織出貫穿整個賽事周期的故事線。
徑賽大滿貫正如其名,為徑賽度身定制,而沒有設立田賽項目。徑賽項目之間的相似性與主副項雙賽制互為因果,田賽項目之間相差甚遠,完全不適合這一賽制。
擊敗對手與追求成績的價值對決
為了吸引大牌明星參加,徑賽大滿貫亮出了令人瞠目的籌碼:首賽季總獎金池高達1260萬美元,每站為315萬美元,各組別項目冠軍將獲10萬美元的高額獎金,第二至八名獎金依次為:5萬、3萬、2.5萬、2萬、1.5萬、1.25萬、1萬美元。相比之下,田徑鉆石聯賽每站比賽僅設50萬美元總獎金,各名次獎金僅為大滿貫的十分之一。
費姆克·博爾是400米和400米欄雙料選手,但她的教練認為同時兼項有很大的風險(圖/東方IC)
但并非所有田徑高手都拜倒在金元的石榴裙下,包括目前最好的男女百米選手萊爾斯、茱利安·阿爾弗雷德等明星均未參賽。荷蘭女飛人費姆克·博爾原本就是400米和400米欄雙料選手,但她以400米欄為主項,400米僅作為接力隊選手出戰,并不出戰單項,投入精力不多。博爾的教練洛朗·梅烏利一語道破隱憂:“讓頂尖選手在賽季黃金期同時挑戰400米與400米跨欄?這簡直是冒著葬送職業生涯風險的瘋狂實驗。”巴黎奧運會男子400米欄冠軍萊伊·本杰明的詰問更顯尖銳:“誰愿在無關緊要的實驗戰中消耗戰略儲備?”
本杰明一語成讖。在徑賽大滿貫男子5000米比賽中,費舍爾以14分39秒的“散步式成績”率先沖線,計時器上的數字如冰水澆滅觀眾熱情——比其個人最佳成績慢了116秒,距離巴黎奧運會達標線差94秒。更荒誕的是,三場跨欄對決的冠軍成績,竟全部低于奧運會和世錦賽資格標準。“成績無關緊要,擊敗對手才是田徑的本質”,這是創始人約翰遜提倡的賽事理念,但過于“無關緊要”的成績,讓比賽的觀賞度大打折扣。金斯敦三日比賽,除了最后一日觀眾稍多,頭兩天的看臺上人頭寥寥。
因為只設立徑賽項目,當今最紅的田徑明星杜普蘭蒂斯無緣比賽,這無疑是一種損失(圖/東方IC)
約翰遜的賭局無疑充滿理想主義色彩。在社交媒體時代,觀眾究竟是為充滿懸念的“真人格斗田徑”的戲劇性買單,還是為不斷刷新的世界紀錄而沸騰?當傳統賽事用厘米與秒數丈量偉大,而大滿貫用“擊敗王者”定義冠軍,這樣的價值排序能否經得起市場檢驗,成為擺在徑賽大滿貫面前的關鍵命題。
從商業邏輯看,徑賽大滿貫的顛覆性實驗直指田徑運動的核心痛點:通過制造持續性的明星效應與競技懸念,將田徑從“奧運限定款”轉化為全年無休的體育盛宴。而這場豪賭的成敗,終將取決于觀眾是否愿意為“擊敗對手”的競技原始魅力埋單,同時也與參賽明星的投入度緊密相連。
徑賽大滿貫首站顯然沒有獲得成功,在邁阿密舉行的第二站將于5月2日開賽,據約翰遜透露,會有更多明星亮相。這場革新實驗如同田徑史上的“流浪地球計劃”——雖不完美,卻已經啟程;至少在現階段,人們并不知道,它是駛向全新之路,還是自我毀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