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英阿嬤的日常 梅英阿嬤的抖音主頁 網紅“阿白快跑” 網紅“周大爺不服老!”
五四特別策劃激活青春高能量
【開篇語】
當#高能量自律的一天#登上熱榜,5.5萬名青年在豆瓣組建了“低能量復健計劃”小組,越來越多的Z世代(指1995年至2009年間出生的人群),開始主動尋找更高能量、更高密度的人生體驗。
90歲博主梅英阿嬤,靠著日均十多項待辦、硬朗的生活節奏,在年輕人中引發共鳴。與此同時,有人用健身喚醒身體活力,有人用中醫調理、低碳飲食修復能量,有人把瑣碎工作視作參與世界的一部分,重新點燃熱情,對抗“躺平”“脆皮”“倦怠”這樣的標簽。
青年們在不同場景中尋找更充實、更有張力的生命節奏,以自己的方式,重塑關于成長、努力與生活的答案。
在這個五四青年節即將到來之際,我們推出“激活青春高能量”系列報道,記錄新一代的青年,正在追求一種更飽滿、又有活力的精神狀態,奮力向未來奔跑。
“90歲自律女生高能量的一天是如何度過的”正在席卷社交媒體。
這位90歲自律女生,是來自福建莆田的銀發博主“梅英阿嬤”。她砍芋頭虎虎生風、侍弄菜園矯健如燕,以每天十幾項待辦事項的高能作息,刷新了年輕人對“老年生活”的認知,建立起一個令當代青年推崇的“生命能量坐標系”。
梅英阿嬤已吸引大批00后大學生追更,不少人每天守著她的視頻打卡“汲取能量”。更重要的是,在這位“90后奶奶”的激勵下,不少年輕人正在悄然改變——質疑低能量、理解高能量、成為高能量。
一天從早干到晚
90歲自律老人硬剛“低精力人群”
噠噠噠噠噠噠……
清晨7點,一處莆田老宅內,砧板與菜刀的碰撞聲已奏響晨曲。90歲的“梅英阿嬤”用幾枚一字夾將銀發別得利落熨帖,她走到灶臺前,開啟了自己的硬核日常:只見她單手打蛋的動作行云流水,在磨豆漿的間隙還能有條不紊地燙洗過濾布,順便把豆漿米粉也準備起來。
當都市青年還在和第n個起床鬧鐘“拉鋸”時,這位“90后”銀發老人已經在廚房忙活完四五件家務。
上午9點半,陽光灑在院子里。菜園邊,阿嬤彎著腰賣力地剁芋頭,臂膀揮動得虎虎生風。網友辣評道:“就這個彎腰姿勢,我起來后頭都得暈好久。”午飯過后,阿嬤終于在起床后第一次坐下休息——看莆仙戲。
下午3點多,阿嬤的“發條”再次擰緊:刷拖鞋、蒸茶點紅團、收拾貢品、炒米粉……一直到深夜12點,阿嬤的“夜生活”正式開始,只見她從家里拿出剩菜,喂完了院子里的三只流浪貓。阿嬤“高能量”的一天才算正式結束。
最近,一條展現福建老人“日均十幾項待辦事項”的Vlog在短視頻平臺收獲297萬點贊以及11萬多條評論。也正是這則視頻,讓“高能量老人”這一群體走入公眾視野。
視頻主人公“梅英阿嬤”雖已90歲高齡,卻擁有20歲的體力和精氣神。她無需老花鏡即可清晰視物,穿針引線、下廚做飯都輕松拿捏,令年輕人都自嘆不如。憑借其獨特的個人魅力和真實的生活記錄,“梅英阿嬤”成了當代00后大學生追捧和學習的對象。
該賬號在介紹中寫道:記錄90歲自律女生高能量生活的每一天。如今,這個賬號已吸引了111萬粉絲,其中大多數為Z世代用戶。隨著關注度上升,評論區也掀起了一股關于“高能量”與“低能量”的討論。
與此同時,“正式確診為低精力人群”的話題登上社交平臺熱搜榜第一,吸引了超過900萬網友參與討論。北京青年報記者梳理發現,網友們總結出的低精力典型特征包括“起床即巔峰”“隨地大小困”“社交耗電王”“運動恐懼癥”等,其核心表現為持續倦怠感和行為驅動力匱乏。
與這些低精力癥狀相比,“梅英阿嬤”所展現的生龍活虎的精氣神與生活狀態,完全是相反的典型,這也是不少00后網友推崇“梅英阿嬤”的原因。正如網友“陽光同學”的評論:“梅英奶奶懂得養生,從不抱怨,執行力強,還會用各種電子產品,真是寶藏,愛了愛了。”
老年網紅干貨滿滿
高能量視頻點燃年輕人斗志
除了“梅英阿嬤”,一批高能量大爺也正加速“進軍”互聯網。博主“阿白快跑”記錄了90歲爺爺在山間拾柴、灶臺生火、農忙一整天的日常;“98年回村靚女”的鏡頭中,89歲外公砍竹挑擔,健步如飛,86歲外婆則養雞做飯、力大無窮,網友戲稱這對老人為“85后風華正茂的小帥小美”。
在這些賬號中,“郭叔”和“周大爺不服老”尤為搶眼。環衛工郭叔記錄了自己14小時連軸轉的工作節奏,凌晨4點起床,街頭的垃圾箱總是擦得锃亮;而擁有1669萬粉絲的“周大爺不服老”,1959年生,四季如一,始終短袖出鏡,日常從100個俯臥撐開始,30斤呼啦圈成為他的標配,滿屏的點贊也驗證了他的超強體能。網友們調侃道:“大爺這狀態,連歲月都得服軟了。”
隨著“高能量”話題的熱度不斷攀升,似乎只要在短視頻中打出“高能量”的標簽,就能迅速獲得大量流量。不僅大爺大媽們紛紛走紅,甚至在平臺上出現了四個月齡人類幼崽的“高能量”日常、20后自律女明星大熊貓“福寶”如何度過高能量的一天等熱門視頻。
年輕人究竟為何對高能量類的視頻如此“上頭”?
首先是對高能量老年人的由衷欽佩。00后大學生小孫看完“梅英阿嬤”最新一期Vlog后不禁感慨:“梅英奶奶不僅能自理生活,而且將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真讓人自愧不如。”同樣身為00后的阿杰,看到阿嬤的精氣神,也深感佩服:“阿嬤的行動力滿分,比我勤快多了,如果我能有阿嬤的一半,肯定做什么都能成功。”
另一位00后女生小宋,在剛經歷完考研后,進入一種“感覺精力被掏空”的狀態。她每天只想懶洋洋地躺在床上。然而,當她刷到梅英阿嬤的高能量視頻時,瞬間又被點燃了斗志:“我最羨慕的是阿嬤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自律,保持那種持之以恒的品質最為難得。而我,只有在有明確目標的時候,像考研這種階段,才能做到自律,一旦目標達成,作息就亂了,飲食也不健康。跟阿嬤比,我差得太遠了。”
除了佩服,大家在追更“高能量”老年人視頻時還收獲了“實用”和“治愈”。在小孫看來,梅英阿嬤的日常,儼然成了一部動態版的生活寶典:過期藥水澆花、牛奶盒做菜板,環保又實用。有網友驚呼:“活了三十年才知道這些還能這樣用。”這些生活智慧,在阿嬤的手中再次煥發了光彩。
對于一些年輕網友,阿嬤的視頻還像是一場“養生公開課”:龍眼粥溫補、蜂蜜蘿卜潤肺、莆田鹵面注重營養平衡。網友“咕嚕咕嚕”感嘆:“奶奶每天的餐單充滿蛋奶肉豆腐和魚,仿佛找到了長壽的秘訣。”
不僅如此,梅英阿嬤視頻最打動人心的,或許還是她對家人細膩的關愛。她不說教,只是默默為家人煮湯、燉燕窩、做糖水蛋,用行動傳遞溫情。這種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讓年輕人們重新體會到了理想家庭的模樣——平等尊重、相互關愛。
在感受阿嬤高能量生活的同時,一些年輕人也重新意識到了家庭的溫暖與親情的寶貴。
向高能量出發
00后年輕人重啟生活節奏
在短視頻平臺上,“高能量”話題播放量已超12億,其中,老人們展現出的高能日常形成了獨特的一派。
北青報記者梳理發現,在福建奶奶的“高能量”視頻引發熱議的同時,社交平臺上也涌現出大量由年輕人發布的、以自律為主題的“高能量”短視頻。
其中,一類高能量內容往往由具有社會地位或學歷光環的博主發布,講述成功經驗和人生感悟。另一類則來自早起、打卡等年輕博主的Vlog日常。他們通過記錄自己早起、打卡等自律行為,傳遞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這些看似瑣碎的日常點滴,卻充滿感染力。
在這些視頻里,沒有“人設”、沒有濾鏡,卻傳遞出堅持勞作、熱愛生活真實態度的內容,往往更能激發觀眾的共鳴。
這股共鳴,也促使一些“低精力青年”開始“自救”:規律作息、主動勞作、重拾生活節奏。更有網友立下flag:“二旬老人明天8點起床!”“向90歲美少女學習能量管理!”
還有人選擇戶外運動,清晨沿公園小路慢跑,在汗水中逐漸找回活力。
社交方面,一些原本宅家、與外界交流較少的年輕人,受博主豐富多彩的社交生活啟發,也開始走出家門,積極參與社交活動。
00后阿杰曾因晝夜顛倒被中醫診斷“全身都是毛病”,整日窩在宿舍,無精打采,作息混亂。他苦笑說:“才20歲,活得像個老年人。”
一次偶然,他刷到了“梅英阿嬤”的視頻,90歲的阿嬤干勁十足,讓他深受觸動,“原來不用手機,一天能做這么多事。”從那之后,他開始調整作息,上午9點起床、吃早飯,每天和室友一起健身一小時。
他最常聽的運動BGM《BadGuy》,正是阿嬤視頻中炸豆腐、砍芋頭時的背景音樂。阿杰說:“剛開始很難堅持,但看一眼阿嬤的視頻,就又有動力了。現在終于有‘活人感’了。”
與阿杰有所不同的是,小宋在“梅英阿嬤”的Vlog里,意外地發現了破解低精力困局的關鍵——保持良好心態。小宋坦言:“等我老了也想活成阿嬤那樣,我覺得她健康長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心態好。”
現在,小宋每次心情低沉或疲憊不堪時,會下意識地先調節心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運動,”小宋說,“打羽毛球或健身房健身,刺激內啡肽分泌,或是借喜劇綜藝激活多巴胺。總之就是要逼著自己出去走走,不管做什么,不能再在宿舍里繼續‘emo’了。”
小宋覺得,很多年輕人常因一點挫折就情緒崩潰,本質上是長期壓力下精力透支的結果。而從高能量的老年人身上,她真正學到的是一種面對生活的方式——穩住心態、調節自己、積蓄力量。這種內在的能量修復力,或許正是當下年輕人最需要的能力。
·記者手記·
高能量的本質是生命力的綻放
最近,高能量vlog在社交媒體上不斷掀起熱潮。只要打上“高能量”標簽,仿佛就意味著能有高流量。而這些高能量視頻,也被不斷傳播、熱議、學習和效仿。
對這一標簽熱衷的背后,我們不難發現,社會心態正在悄然轉變——大家羨慕、推崇并渴望擁有應對生活和工作的高能量。
何為高能量?高能量的本質,實際是一種由內而外的生命力綻放。它不同于簡單的“打雞血”,而是更像一種精神狀態的飽滿:做事有著強烈自驅力,時刻對生活保持好奇心,像裝了小馬達似的總想折騰出點新花樣。與之相對的“低精力”,則如同信號微弱的WiFi,明明沒做什么卻總顯示“電量不足”。
觀察一些“高能量”的人不難發現,他們并非不知疲倦的機器,而是深諳生活節奏之道。在忙碌拼搏的間隙,懂得給自己留出一方休憩的天地。能量管理是門大學問,就像小時候玩的橡皮筋:繃得太緊會斷,完全松開又失了彈性。
真正的“高能量”,并不是永遠不倒,而是在跌倒后仍能笑著站起來;也不是永動無休,而是懂得在高峰與低谷之間找到屬于自己的呼吸節奏。
本組文/本報記者王婧懿實習生宋羽
統籌/林艷張彬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