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圖片系AI生成,與內容無關)
作者 | 鄒成效
又是一年畢業季,我感覺身邊很多大學生畢業后都找不到工作,或者說找一份心儀的工作,難如登天。
我個人感覺,當然只是我個人感覺,不代表實際情況。
現在大學生的就業率大概在20%到30%。
而且大多數都不滿意。
很多都執著于各地不停地考編、考事業單位,甚至考編外中。
在聊這個有些沉重地話題前,我先說一下我自己的經歷。
我的家庭是一個非常普通的雙職工家庭,而且父母在我高二那年(1994年)雙雙下崗,從我1995年讀大學開始,我的學費和生活費就靠我父親常年駕駛一輛重慶80輕型摩托車在火車站夜以繼日地拉客,也就是所謂地開“黑摩的”維持,一直維持到我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后他才逐漸退出火車站廣場。
那時候,那輛摩托車的里程表已經清過一次零,也就是超過了10萬公里。
我記得摩托車交給我開的時候(是的,我又開了一兩年),大概又有1萬多公里了。
有點扯遠了,回到正題。
我報考并就讀的大學是一個位于 江西省的財經類專門院校,比較冷門, 這家大學在全國排不上什么名次(我看了一下近幾年的軟科排名,基本都在120左右),但在教育資源比較匱乏的江西地區,還是排名 相對 靠前。
當時報考這所學校,也是腦子有點發熱(那時候也沒有張雪峰這樣的人間清醒來做指導),被財經類專業那些高大上的名詞給蠱惑了,以為學了金融學畢業后就成了有錢人,學了工商管理畢業了就可以做老板,學了法律畢業后就是法官檢察官,大概有類似這樣荒誕的想法。
1999年 畢業前,我參加了兩次求職會,一次在深圳市,一次在南京市,當時就感覺求職現場是人山人海人頭攢動,有那種讓你感到絕望的窒息,甚至有種投簡歷就是在浪費紙張的感覺(記憶中,當時制作簡歷還花了不少錢,所以還挺珍惜的)。
不過運氣似乎還好,我在投了幾十份簡歷后,深圳一家房地產公司(1999年就給我)、南京江寧區一個政府單位、本地的建設銀行都給了我OFFER。
出于宅家的考慮,我選擇了本地的建設銀行。
做了一年不到的柜員,我報考了本地的公務員考試,順利通過后在當地公安部門工作,工作期間又考上了律師職業資格,在公安工作了十六年后轉行做了律師,一晃又已經過了十年。
所以,在我的印象中,一個沒有任何家庭背景和資源的普通家庭的大學生,例如我,考上一個一般的大學,畢業后找工作雖然有困難,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出路。
所以,我一度不太能理解,為什么現在大學生找工作那么難。
在我深入了解了這個命題以后,我發現。
確實難。
因為時代變了。
因為現在的時代,讀書已經不能改變命運了。
對很多普普通通的中國人來說,子女能改變命運,有且只有一條路徑:讀書。(那些文盲也能成為霸道總裁的低概率事件我們不去討論)。
但是,為什么幾十年前,像我這樣普通家庭的窮孩子,能夠靠讀書改變命運,找到一個心儀的,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實現階層躍升的工作,但現在的普通家庭的孩子就做不到了呢?
我覺得,至少有有三點原因。
第一、普通人靠努力考上好學校的機會少了
現實生活中,一個社會上最好的學歷資源,永遠只會給1%到5%的人。
這是鐵律。
無論這個 1%到5%的名字叫什么。
以前,這個 1%到5%的名字叫本科,包括一本和二本,甚至還包括一些大中專。
現在, 這個 1%到5%的名字叫985,甚至叫名牌985。
在大學生比例只有 1%到5% 的年代,你考上個二本,就已經是同齡人里的前5%了,考上個一本,就是前1%了。
但是,在本科率已經高達80%以上的年代(2024年的高考錄取本科率基本就是80%,剩余的20%為大專,基本不存在所謂的高考落榜生),你考個二本可能還不如中專生,因為人家至少還有專業技能。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和教育部的統計數字,1997年中國大學錄取的本科生人數大概是70萬人,而2023年這一數據為602萬,是19997年的8.6倍。專科生也從30萬增長到了445萬,增長了14.8倍,研究生情況也差不多,碩士加博士的錄取人數從7.2萬增加到了101.5萬,增加了14.1倍。
我前兩天和本地的一所高校的領導聊天,他告訴我,今年他們學校招碩士研究生,開始只報了30多個名額,但在錄取時,根據國家的要求,擴招到了110多個,基本是只要達線就收。
如此大規模擴招的原因是什么,希望加大科研人才的培養是一方面,有效延宕就業壓力,恐怕也是不能忽視的重要原因。
這種擴招造成的局面就是:本科多如狗,碩博遍地走,工作有沒有,還是攤攤手。
那么,我們那最頂尖的1%到5%的院校有沒有擴招呢?或者說擴招的規模如何呢?
例如清華大學,1997年本科招生人數大概是2000人,2023年是3600人,擴招率是1.8倍,而排名前十的頂尖高校,本科招生規模的平均增長率大概在1.6到到2倍。
所以說,這些年轟轟烈烈、熱熱鬧鬧的擴招,其實就是那些并不怎么樣的學校在擴招。
真正的頂級資源,并沒有擴大。
而且,更讓人傷感的是,以前我們的孩子考上這 1%到5%的名校,基本拼的就是自身的天賦和努力,但是現在,遠遠不是這樣。
因為條件好的家庭,獲取教育i資源的能力遠遠要碾壓普通家庭。
以北大為例,2023年靠高考裸分考上的新生比例只有百分之39.67%,而通過各種特殊招生渠道入校的有60%以上。
而這60%以上的渠道和教育資源,就絕對不是普通家庭能夠承擔和獲取的。
你如果愿意的話,可以做一個調研,看看現在那些在名校讀書的孩子,有多少還是普通家庭,或者農村出來的,就明白“寒門出貴子”已經不太現實了。
但是,在我讀書那會,真的完全不是這樣。
我自己的情況,前面已經介紹過了,屬于很普通的家庭,我的大學宿舍六個人,其他五人,除了一個家住江西南昌條件略好,另外四個全部都是來自江西的農村家庭。
其他同學基本都是如此,我的大多數同學都來自江西農村,有的甚至要靠父母賣血才能交學費(真實事例,完全不夸張)。
但是,你如果現在去了解一下在名校讀書的孩子,還有多少是農村來的孩子?還有多少是沒有上過一天補習班的孩子?還有多少是在考上大學前,不要說出國,可能連省都沒出過的孩子?
第二、普通人靠學歷找到好工作的機會少了
現今社會,普通人家的孩子,就是天資聰慧,僥幸考上了好大學,考上了1%到5%的名校,畢業后又面臨第二個問題。
普通人憑借名校文憑獲取優質工作資源的比例少了,就是以前你有個名牌大學的畢業證,就能當成敲門磚,進個好單位好公司,但現在這塊磚頭的分量明顯不夠了。
現在的招工,除了看你的學校牌子硬不硬,還得看你家庭資源的背景厚不厚,甚至很多時候背景的作用遠遠超過了學歷本身。
我們就說那些普遍被認為是好工作的單位,例如:大型央企、國企,例如煙草、石油系統等等。
這都不用我舉例說明了吧?
這些單位每年錄取的新人,如果沒有一半以上是近親繁殖的話,都已經算是公平公開公正了,所以那些三代煙草人、三代石油人總是層出不窮。
一個名校985往往競爭不過一個野雞三本,原因會是什么?
而且,即使在這些單位出臺了親屬回避政策以后,他們又想到了交叉換崗的辦法。
我給你兒子安排進我管理的煙草公司,你給我閨女安排進你管理的石化公司。或者干脆不分在同一個城市,異地嘛,就不用回避了。
這不就完美解決了?
那么,我們普通人家的高材生,就不去這些金飯碗單位,去一般的民營單位,那就可以不拼爹了嗎?
其實,一樣不行。
現在的民營企業老板,在招收牛馬的時候,同樣會考慮這些牛馬的家庭是否有利于和政府資源的對接。
我是老板的話,面對一個農村出來的名校985,和一個父母在本地稅務稽查、勞動監察等體制內工作的一般本科畢業生,會選擇哪個呢?
當然會優先考慮那些家庭長輩有體制內資源的人員,這其實也是一種隱性優勢。
除非你是公司求賢若渴,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針般的人物。
你覺得可能嗎?
第三、全社會的工作機會整體在減少
這個問題相比前兩個,應該好理解的多。
當今階段對于全社會來說,優質的市場化工作機會整體在減少,這是不可爭辯的事實。
簡單說,就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不靠關系,僅僅靠能力,就能獲得不錯收入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少了。
首先,中國在加入WTO后并引發經濟高速增長的那個高增量時代,基本上已經過去了。現在,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經濟發展得增速放緩,導致每年新增的就業崗位,尤其是高質量、高薪酬的崗位數量變得相當有限了。
目前的新增就業機會,其實還是主要集中在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者服務業,比如外賣、快遞、直播等等。
我沒有歧視上述這些職業得意思,這些崗位當然也需要人,而且 行行出狀元,各行各業都 值得尊重。但客觀地說,他們很難支撐起我們傳統意義上讀書改變命運的想象,也很難給予當事人自身以及其父母長輩對其大學本科畢業后找到工作的期待。
大學本科畢業,男生叫你去送個外賣,女生叫你開個直播,你甘心嗎?你父母滿意嗎?
其次,目前民營企業的生存空間普遍受到一定程度的壓縮,以及一些政策性原因,這里就不細說了,你問問俞敏洪就知道了。
再次,從發展曲線看,每年新增的大學畢業生數量越來越多,進而造成學歷貶值,每個家庭辛辛苦苦花那么錢供孩子讀大學,讀出來以后,學歷卻越來越不值錢。
以前專科生就能找到的工作,現在可能要求碩士起步。以前本科能拿到的薪水,現在可能需要博士才能達到。
與此同時,家長的教育成本卻是越來越高。
上述這些原因,只是我對目前大學生越來越難以找到心儀工作的一點淺見。
這些問題,并不是喊兩句“大學生要脫下長衫”就能解決的。
法律咨詢作者請添加微信或電話:1377528733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