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看一張惠州西湖風景區的 老照片,那座高聳的塔就是泗州塔。讓人吃驚的是,那座塔就這么孤零零立在一個荒山上,周圍一棵樹也沒有,跟今天綠樹掩映的西湖風景區大不相同。
不僅僅是惠州西湖,一些攝于清朝或者民國的老照片都讓人大吃一驚,比如光禿禿的驪山和乾陵,突兀立在一片荒涼山坡上的八達嶺長城。人們不僅要問,這些山上為什么沒有樹呢?
(1914年的乾陵)
(民國時期的長城)
我找了很多老照片,發現一個現象,但凡是城市周邊的山,基本上都沒什么樹木,連灌木都沒有,都是光禿禿的。只是在一些特定的地方,比如風景區,書院、寺廟等場所,才會保留少數的大樹。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不是說“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嗎?
在唐朝以前,很多城市周圍還是綠樹成蔭,從宋朝開始,只要不是特定的場所,無論是大樹還是灌木都被砍光了,當柴燒掉了。
我們來算算古人要燒掉多少柴?農村的灌木和柴火比較容易取得,我們就忽略不計,重點來說說城市。
有歷史學家得出一個數據,城市居民每人每年平均消耗0.5噸柴火。如果一個城市是十萬人口的話,一年就要耗費掉5萬噸木柴。按照林業部門的數據,要維持森林不退化,每平方公里合理采伐量(即合理提供薪柴量)約為112.19噸。如此一折算,一個十萬人口的城市,需要442平方公里的面積森林提供柴炭供應。
這個十萬人口的城市,如果砍柴的人都到幾十公里以外的地方砍柴的話,城市周邊的森林還能維持住,可是,誰愿意走那么遠呢?這么一來,城市周邊的山先遭了殃,不僅樹木被砍了,連灌木都不會留下。
城市規模越大,周邊的光禿禿的山越多,上百萬人口的城市更是可怕,需要4400平方公里的森林來提供木材。城市周邊還以農田為主,森林比較少,所以砍柴要走的更遠。唐朝的長安城人口有百萬,終南山北面的樹被砍的差不多了。宋朝的開封城也有百萬人口,結果城市周邊一百里以內一棵大樹都沒有了,連果樹都被軍隊偷砍了。
森林的退化,不僅僅是一個燒柴的因素。只要是人口增長,森林就大規模退化。先秦時期,山西、陜西和河南西部等地,還是大片森林,南方更是叢林地帶。隨著人口的增長,燒荒開墾,營造宮殿房屋,打造生活用品等因素讓森林開始大規模退化。
我們來看一個表。
到了民國時期,森林覆蓋率已經退化到12%-15%了,而且,當時的森林還主要集中在那些大山脈,人煙稀少的地方,人口稠密的地區,森林基本沒有了。
原創不易,敬請關注,感謝每一個遇見的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