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四野打完遼沈、平津兩大戰役后,大軍南下,開始席卷華中、華南。這時,毛主席一聲令下,野戰軍政委羅榮桓被撤下,參謀長劉亞樓被調離。
緊接著,就是注入新鮮血液:華北軍區副司令蕭克調任四野第一參謀長,華北軍區參謀長兼后勤司令趙爾陸調任四野第二參謀長,中原局第三書記兼中原軍區副政委鄧子恢調任四野第二政委。
蕭克、趙爾陸和鄧子恢一進四野,就挑起大梁,蕭負責參謀、協助軍事指揮,趙負責后勤,鄧負責地方。過去的林羅劉,搖身一變成了林蕭趙鄧。
毛主席一口氣調配五員大將,令四野領導核心大換血,目的在哪?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這樣的人事變動是必然,或早或遲,這不是獨屬四野的,其他野戰軍也有類似。
四野實力太強了,它是解放軍中裝備最好、人數最多的野戰軍。不對其調整是不行的,而且這個調整宜早不宜遲,否則各方面動蕩更大。
毛主席選擇的這個時機很恰當,不久前他就明確四野接下來的解放任務:解放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海南,完成對這中南六省的軍事管制。
三大戰役的結束,意味著我們從“打天下”轉向“治天下”了。外部環境的變化,勢必影響內部結構,這時我們要么主動、盡早變,要么被動、出問題變。
四野自南下伊始,就出現種種問題,如地域性的,東北籍指戰員過多,南下后水土不服出現非戰斗減員,思鄉情緒蔓延出現逃兵等;如工作多樣性的,除作戰消滅國軍主力外,還有剿匪、土改、接管城市、穩定社會等工作。
四野的擔子全壓在“林羅劉”三人身上,管得過來嗎?管得好嗎?羅榮桓被撤下,準確來說是沒有南下,而是留在北平,轉入后方工作。除政治上的考量外,主要就是他的病很嚴重,早在抗戰中后期就幾次提出要離職治療休養。
1949年3月,羅榮桓曾對劉亞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這身體,怕是撐不到兩廣。”他這身體再不好好養養,恐怕都見不到新中國成立。不過他靜心養病的時候,又掛了個總政主任的名字,工作暫由傅鐘代理。
劉亞樓被調離,是因為他被毛主席看重,負責起空軍的籌建工作。一方面國軍戰機襲擾不勝其煩,我軍缺乏反制手段;另一方面是攻臺需要空軍的支持才行,因此解放軍擁有一支可用的空軍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毛主席為什么選中劉亞樓?有一大部分原因是他在蘇聯待過很長一段時間,知道怎么跟蘇聯人打交道,蘇聯人也愿意跟他打交道。毛主席認為劉亞樓可以從蘇聯人那里,為一窮二白的解放軍空軍,帶來可觀的援助。
羅榮桓和劉亞樓的離開,蕭克、趙爾陸和鄧子恢的空降,還利于稀釋四野的“東北色彩”,防止“山頭主義”,敲松四野的“山頭”。
毛主席曾經說過:“要肅清山頭主義,就要承認山頭,就要照顧山頭,這樣才能縮小山頭,消滅山頭。”
解放戰爭時期,蕭克和趙爾陸都在晉察冀、華北軍區任過職;鄧子恢在華中軍區、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任過職。
而且蕭、趙、鄧的到來,還可以大大減輕四野司令部的工作壓力——他們都是參謀、后勤和地方的專門人才。四野兵多將廣、解放的地區遼闊,正需要他們的幫助。兩個換三個,很劃算嘛。
最關鍵的是,這三位都是老資格,不怕鎮不住四野。聽聞鄧子恢在主持地方工作,獨創軍事代表、舊公司職員和民主人士,三方協同管理城市方式,毛主席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南方的工作,還是要靠南方人啊。”
他們進入四野領導核心,能發揮巨大的作用,逐步將東北的四野,變成新中國的四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