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年會上拋出一句重磅話,直指中國經濟:“你們不能再繼續依賴出口的路線了,得換條路走?!边@話一出,立馬在全球經濟圈炸開了鍋。貝森特的意思很明白,中國靠出口拉動經濟的模式已經到頭了,得轉向內需驅動,不然不僅自己經濟穩不住,還會拖累全球。他這話聽著刺耳,但背后確實有些真東西值得琢磨。
中國經濟這幾十年能躥那么快,出口絕對是功臣。咱國家靠著“世界工廠”的名頭,把Made in China的貨賣到全球每個角落。從衣服鞋子到手機家電,再到后來的高鐵、光伏板,出口一直是GDP增長的大腿。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22年中國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接近20%,這在全球大國里算高的。尤其是2000年代加入WTO后,出口更是像開了掛,2001年到2010年平均年增速超過20%。這模式簡單粗暴但有效:低成本、大規模生產,賺外匯,拉投資,帶就業。
但這路子走到現在,問題也越來越明顯。全球經濟這幾年亂成一鍋粥,疫情、俄烏沖突、通貨膨脹,哪個不是給貿易踩剎車?2023年全球貿易增長率跌到1.5%左右,遠低于過去十年的平均水平。中國出口增速也跟著放緩,2023年全年出口同比只漲了0.6%,跟之前動不動兩位數的增長比,簡直是龜速。更別提美國帶頭搞的貿易戰,關稅一加再加,技術出口還被卡脖子,日子不好過。
再往里看,出口依賴還有個大隱患:國內消費被壓得喘不過氣。2022年,中國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才38%左右,遠低于美國(68%)和日本(55%)。這說明啥?咱老百姓的錢沒怎么花在自己身上,大部分經濟活力靠外邊拉。貝森特這話的意思,就是說這種玩法風險太大,一旦外邊市場打個噴嚏,中國經濟就得感冒。
為啥中國這么依賴出口?根子在經濟結構上。過去幾十年,政府把資源都砸在基建和制造業上,出口導向的產業政策搞得風生水起,但內需這塊兒一直沒跟上。消費低迷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老百姓手里錢不夠多,花錢的意愿也不強。2023年統計局數據說,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就5萬出頭,農村更少,才2萬多點。工資漲得慢,房價卻蹭蹭往上竄,年輕人背著房貸車貸,誰還敢大手大腳花錢?
還有個大問題,社會保障這塊兒太薄弱。醫保、養老、教育這些開銷,全得自己扛著,老百姓攢錢防老、防病,消費自然起不來。國際勞工組織數據顯示,中國社會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不到10%,比OECD國家平均水平低了一大截。沒安全感,誰敢花錢?這就形成惡性循環:消費不振,企業不敢投,經濟還得靠出口撐著。
房地產這幾年更是拖后腿。2021年恒大爆雷開始,樓市泡沫破得稀里嘩啦,2023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跌了8.5%。這不光影響開發商,還連累上下游幾十個行業,消費力被抽走一大塊。貝森特說中國得靠內需,不是瞎指點,確實是看到了這些硬傷。
出口這路不好走,不光是國內問題,國際環境也在擠壓。過去中國靠廉價勞動力打天下,現在人工成本漲了,東南亞國家像越南、印尼開始搶生意。2022年越南出口總額超過3700億美元,增速甩中國好幾條街。咱的優勢沒那么大了,價格戰越來越難打。
更麻煩的是貿易摩擦。美國從2018年起就對中國商品加關稅,2023年還把高科技產品出口管制升級,連芯片、AI設備都卡得死死的。歐盟也沒閑著,2023年對中國電動車搞反補貼調查,擺明不讓你好過。這些招數直接打在出口命脈上,2023年中國對美出口同比下降了13%,壓力山大。
貝森特這話背后,還有美國自己的小算盤。近年來美國對華政策越來越強硬,想通過經濟手段逼中國改路子。他的呼吁表面上是“為你好”,實際上也想削弱中國制造業的全球競爭力,給美國自己的產業騰空間。這點不能不防。
貝森特喊中國轉向內需驅動,不是沒依據。理論上,內需強了,經濟就不用看老外臉色,抗風險能力也高。國際經驗也支持這點,日本上世紀70年代經濟轉型,美國戰后靠消費崛起,都是內需拉動的經典案例。中國要是能把14億人的消費潛力挖出來,經濟底盤肯定更穩。
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先看消費,要刺激內需,得讓老百姓有錢花、有膽花。漲工資、減稅、完善社保,這些都得跟上。可現在財政壓力不小,2023年全國財政赤字率已經到3.8%,地方政府債務更是堆到60多萬億,哪有余糧大撒幣?再說企業這邊,轉向內需市場得調整生產線、找新客戶,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兒。制造業那幫老板習慣了接老外訂單,改做國內生意,風險高、利潤還不一定好,愿意干的不多。
還有個現實問題,中國制造業太強了,全球市場消化不了,內需再怎么挖也裝不下那么多產能。2023年中國工業產能利用率才76%左右,已經有不少工廠閑著。出口這條腿不能一下砍掉,不然經濟立馬趴窩。貝森特讓你“換條路”,但沒說怎么換,這事兒還得咱自己摸索。
面對貝森特的喊話,中國也不是沒反應。實際上,內需這塊兒早就在使勁兒了?!半p循環”戰略2020年就提出來了,核心就是以內需為主,出口為輔。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強調“擴大內需”,從促消費到穩投資,一堆政策砸下去。比如消費券、汽車家電下鄉、5G基建,多少拉了點效果。統計局說,2023年內需對GDP增長貢獻率超過80%,比前幾年高了不少。
但完全拋棄出口也不現實。中國經濟體量太大,內需短時間頂不上,出口還是穩外匯、穩就業的硬支撐。2023年出口直接間接帶動就業1.8億人,這要是沒了,社會不得亂套?所以現在是兩條腿走路:內需慢慢養起來,出口盡量穩住。商務部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對東盟、非洲這些新興市場出口漲了7%,算是給傳統市場疲軟找補。
長遠看,結構調整是大勢所趨。得把錢投到高附加值產業,比如新能源、芯片、人工智能,這些既能出口又能反哺內需。教育、醫療、養老這些民生領域也得加碼,減輕老百姓后顧之憂,消費才能真起來。這條路不短,5年10年都未必夠,但不走肯定不行。
貝森特這話不光是說給中國聽,也是喊給全世界看。全球經濟現在 interdependence(互相依賴)太深,中國出口一放緩,美國歐洲日子也不好過。2023年IMF預測全球經濟增長率才2.8%,誰都盼著中國能穩住。
但反過來,美國帶頭搞脫鉤,逼中國換路子,又有點“既要又要”的意思。國際社會對這事的看法也兩極分化:支持貝森特的覺得中國得改,不然全球不平衡加?。环磳Φ恼J為這是美國遏制中國的新招,憑啥你說了算?
中美關系在這事兒上是個繞不過的坎。作為全球前兩大經濟體,兩國經濟誰也離不開誰。2023年中國還是美國第三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超5600億美元。貝森特喊“換路”,某種程度上是想通過輿論壓中國讓步,但中國要真改了,對美國未必全是壞事。內需驅動的中國經濟,可能進口更多美國貨,緩解點貿易逆差。但這得靠對話合作,單靠關稅戰、喊話戰,解決不了啥。
貝森特這句“換條路走”,聽著不舒服,但也不是完全沒道理。中國經濟靠出口打了幾十年江山,現在外邊風大浪急,內里又一堆問題,確實得想想新路子。內需得挖,結構得調,但這不是說改就改的事兒,得慢慢來。出口不能扔,內需得養,兩手抓才穩當。國際上壓力不小,美國帶頭擠兌,但中國也不是吃素的,找準自己的節奏最重要。
說白了,貝森特是站著說話不腰疼,點出問題沒給藥方。咱中國經濟這艘大船,方向得自己定,路得自己走。換不換路,怎么換,都是咱自己的事兒,外人指手畫腳也就聽個響。未來幾年,估計還得摸著石頭過河,但只要穩住陣腳,啥坎兒過不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