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全軍迎來授勛授銜,對于很多將領來說,是在乎的!軍銜高低會影響到情緒,俗話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評銜時。
我們看到一些讓軍銜的典故,但全軍授予一千多位將帥,更多人還是有功名利祿心的。這也是正常的心理狀態,別看革命幾十年,可在骨子里的名利、地位隨著和平時期而凸顯。
擔任防空學校校長的王智濤,對自己的軍級和軍銜也有所保留。
在回憶錄曾經寫道:1952年評級時自己是華東防空司令部副司令,華東防空司令部是兵團級單位,自己是副司令也就是副兵團職,怎么只授予正軍級。
他聯想到幾個月前,在三反中自己被誣陷,接受審查,給留一個小尾巴,并且將自己調離華東防空司令部,到防空兵學校擔任校長。
軍隊評級是根據新中國成立之前,還是評級之前的1952年?
從大多數將領解放戰爭時擔任的職務看出,擔任過副兵團職授予副兵團級,如李天佑、韓先楚、王近山、王必成、陶勇等,擔任過正兵團職授予正兵團級,如王震、楊勇、許世友、楊得志、楊成武等等。
擔任過軍長的評為正軍級,如周希漢、李成芳、張達志、秦基偉等等。
在評級時大多數依據解放前的職務為主,而非解放后的職務為主。
解放前,王智濤就是正軍職,他為何被授予少將,也很容易解釋。他自己也清楚,看職務、級別、資歷、還要兼顧山頭特殊情況和特別貢獻。
王智濤是軍事教育出身,在前線時間有限。土地革命時期一直在后方;抗戰時期,在前線擔任旅參謀長3年,其余5年干教育;解放戰爭時擔任冀東軍區參謀長,冀察熱遼軍區副參謀長,1949年調任航校工作。
在戰爭年代基本上軍事教育為主,擔任參謀長雖然干軍事,但并不是一線主官。像郭化若、韋國清等都是解放戰爭時的正兵團職干部,可被評為副兵團級,原因就是有很長一段時間干后方。
他被評為正軍級,客觀來說正軍級可授予中將,也可以授予少將,看政策是否寬松。在醞釀中將人選時,總干部部上報的名單中也不是后來我們看到的這些將領,而是更多,上級認為人數太多,因此要壓縮。將原來的人員壓縮到如今我們看到的。
當人員壓縮,就要考慮方方面面,其中山頭要照顧。評定工作,不可能人人滿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