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4417字
閱讀預計12分鐘
作者|姚曉
編輯|楊倩
審核|范家菀
沙賈汗坐在孔雀寶座上。圖源: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一顆價值連城的寶藏鉆石,卻從未被買賣過。
因為它的易手總是伴隨著征服。
一、被轉移的鉆石與國運
1849年3月29日,10歲的末代大君杜利普·辛格在拉合爾堡鏡宮內簽署了《拉合爾最終條約》:放棄主權,將錫克帝國移交給英國東印度公司,并將國寶——“光之山”鉆石獻給維多利亞女王。
我和朋友在拉合爾堡鏡宮內。圖源:“春野渡”微信公眾號
當時的印度總督達爾豪西勛爵非常興奮,他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
隨著時間的流逝,“光之山”鉆石已經成為征服印度的象征,現在它終于找到了合適的安息之地。
1847 年的達爾豪西勛爵肖像,他后來憑借英-錫戰爭的戰功從伯爵升為侯爵。圖源:維基百科
然而等到年底他興沖沖地抵達拉合爾,真正見到這顆鉆石的時候,多少有些失望:
它的輪廓非常不規則, 也不夠閃亮, 讓習慣了對稱的現代明亮式切割的英國人無所適從。如同名字“光之山”一樣,它像喜馬拉雅雪山上的斜坡,一邊平緩,一邊陡峭。
1852年重新切割前的光之山鉆石剖面上的一些瑕疵和裂痕。圖源: 維基百科
一顆看上去 形狀奇怪、光澤黯淡的鉆石,是如何成為征服印度的象征的?
二、鉆石的故鄉:印度
《詩經》有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這里的“石”,很可能指的就是鉆石,也叫金剛石。
中國關于鉆石最早的明確記載出自晉《起居注》:“咸寧三年,敦煌上送金剛,生金中,百淘不消,可以切玉,出天竺”。
國內發現的最早的鉆石戒指,南京市鼓樓區象山東晉王氏家族墓葬出土。圖源: 南京市博物館
實際上,十八世紀以前,世界上所有鉆石都出自印度的河沙堆積中。
這種堅硬到可以切玉的神器,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被中國人用作工具,而印度人很早就認識到了鉆石的美,他們認為包括鉆石在內的各式寶石擁有著超自然的力量,可以辟邪、祈福,他們更熱衷于用寶石裝飾自己、彰顯身份和地位。
作為最早采集鉆石的國度,印度的歷史是由鉆石點綴而成的,這些鉆石折射出放大的欲望和權力的更迭,只是它們大多沒有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以至于現在還有人認為傳說中的那些大鉆石都是如今最有名的“光之山”。
三、“光之山”撲朔迷離的過去
在獻給女王之前, 達爾豪西需要一份關于“光之山”鉆石的完整歷史真相,他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東印度公司在德里的一個年輕官員西奧。
然而,盡管“光之山”是地球上最堅硬的物質之一,但它的過去卻非常撲朔迷離。最后西奧也不得不承認,他提供的這份報告里,充斥著各種小道消息。
據德里的珠寶商們說,光之山來自印度南部安得拉邦,原本被鑲嵌在寺廟的神像上,后來被突厥人劫掠(這里可能指的是加茲尼的馬哈茂德),隨后在古爾王朝和幾個德里蘇丹國之間流轉,最后沒入莫臥兒皇室。
帖木兒紅寶石,上面刻了五位主人的名字,包括阿克巴、賈漢吉爾、沙賈汗、納迪爾·沙和艾哈邁德·沙·杜蘭尼。受波斯影響,莫臥兒人最愛的其實是紅寶石和尖晶石。圖源:網絡
在阿克巴大帝時期,莫臥兒帝國擁有十二個國庫,其中九個用來存錢,三個用來存放寶石、黃金和首飾。其中紅寶石和尖晶石最多,其次是鉆石、祖母綠和藍寶石,然后是珍珠。
皇帝有意運用華美繁復的珠寶,如同運用富麗堂皇的建筑、優雅克制的宮廷禮儀等一樣,來展現帝國的神圣與輝煌。
賈漢吉爾熱愛寶石,會在所有重要場合將寶石戴滿全身,他的廷臣吐槽說, 他不是把寶石戴在身上而是堆在身上。
賈漢吉爾用寶石為庫拉姆王子(未來的沙賈汗)稱重,隨后將等重的寶石分發給民眾。圖源:維基百科
1628年,沙賈汗將莫臥兒皇室對珠寶的熱愛推向了頂峰——他下令用國庫里的珠寶打造了一款有史以來最華麗的珠寶——孔雀寶座,據說造價是泰姬陵的兩倍,成為后世歷任莫臥兒皇帝的王座。
此后十數年,沙賈汗遣兒子奧朗則布王子在印度南部的德干高原四處征戰,其中一個理由就是因為那里遍布他們熱愛的鉆石礦。
然而次大陸華麗的珠寶、豐盈的國庫,依然在持續吸引著開伯爾山口外侵略者的垂涎。
1738年,波斯人納迪爾·沙入侵北印度,洗劫了德里,帶走了孔雀寶座,當時光之山鉆石就鑲嵌在寶座上,這是它第一次明確出現在歷史記載中。
納迪爾·沙坐在搶奪來的孔雀寶座上。 圖源:維基百科
在給勛爵提供的報告里,西奧記載了關于光之山鉆石易手波斯的另一個傳說:
傳說當時的莫臥兒皇帝將珍貴的“光之山”鉆石藏在自己的頭巾里,隨身攜帶。納迪爾·沙得知后,故意在宴會上與皇帝交換頭巾,從而得到了這顆鉆石,這個故事也被稱為“頭巾戲法”。
據說,得到這顆鉆石的人將會得到好運。然而歷史卻講述著故事的另一面:如果你失去了它,你將失去一切,這更像是命運的詛咒。
四、被詛咒的鉆石
“光之山”第一次丟失,就見證了莫臥兒帝國的衰落,此后它的詛咒也一次次得到驗證。
1747年,在搶走鉆石后僅僅9年,納迪爾·沙因為常年征戰、橫征暴斂,被自己的侍衛暗殺。
混亂中,他的阿富汗侍衛官艾哈邁德·汗從尸體上取下“光之山”鉆石,返回阿富汗,建立了威震一方的阿富汗杜蘭尼帝國。這個帝國被認為是當代阿富汗的前身。
但“光之山”的詛咒還沒有結束。
艾哈邁德一生數次入侵印度,與錫克人多有交戰。1762年,他在進攻阿姆利則、炸毀金廟時被一塊碎片擊中了鼻子,這個傷口后來蔓延至大腦,導致他在1772年去世。
此后阿富汗帝國快速瓦解,影響力不斷衰弱。而錫克人則逐漸強大,不斷蠶食著曾經被阿富汗占領的旁遮普地區。
1813年, 流亡旁遮普的阿富汗國王舒賈·沙阿不忍見妻兒所受的脅迫,不得不將“光之山”獻給了錫克帝國的創始人蘭吉特·辛格。
約1841-1842年的謝爾·辛格大君畫像,他的右臂上戴著父親蘭吉特·辛格曾經戴過的臂環,上面鑲嵌著“光之山”鉆石。圖源:維基百科
實際上,正是由于蘭吉特·辛格的鐘愛,才使“光之山”鉆石聲名鵲起。
因為莫臥兒人跟波斯人一樣,更喜歡大顆、未切割的、顏色鮮艷的寶石,而錫克教徒和印度教徒一樣,更偏愛無色透明的鉆石。
對于蘭吉特·辛格來說,“光之山”還有著很強的象征意義——他征服了阿富汗帝國曾經奪得的所有印度土地,才擁有了這顆阿富汗帝國的絕世珍寶。
然而蘭吉特·辛格也沒有逃脫“光之山”的詛咒,常年酗酒和吸食鴉片,使得他晚年多次中風。
臨終前,他試圖將“光之山”捐贈給神廟,但這已經由不得他了, 錫克帝國很快陷入波云詭譎的權力暗斗,一連四位王位繼承人相繼離奇去世。最終在1849年的《拉合爾最終條約》中,10歲的末代大君向東印度公司移交了主權,并將國寶“光之山”鉆石獻給維多利亞女王。
五、女王也被詛咒困擾
實際上,有一個正直的人是反對直接移交“光之山”鉆石的。
他就是末代大君和“光之山”的監護人約翰·斯賓塞·羅金爵士。
約翰·斯賓塞·羅金爵士。圖源:維基百科
他被東印度公司的同僚稱作“全印度最值得信賴的人”,他后來將10歲的末代大君撫養成人,并引領他信仰基督教、成為一個英國紳士,雙方建立了父子般的深厚感情。
羅金希望維多利亞女王能夠說服英國政府為“光之山”鉆石買單,然后用這筆錢造福這片土地上的新臣民,從而表明這并非是英國人偷的東西,而是新臣民發自內心獻給女王的。
他堅定地認為:
這是將擁有光之山變成祝福而不是詛咒的一種方式。
這當然是癡人說夢。
1850年,“光之山”鉆石抵達英國。它身上背負的黑暗詛咒,讓英國人將所有厄運都歸結于它的到來。
首先是載著“光之山”的美狄亞號在兩個月的航行中遭遇了嚴重的霍亂和長久的風暴,幾乎要葬身在印度洋。其次是女王被一個突然的襲擊者用手杖敲破了腦袋。最后是女王的密友、英國前首相突然從馬上摔下來去世。這一系列事件讓女王意志消沉,并沒有特別在意“光之山”這顆沒那么閃耀的鉆石的到來。
這樣的反饋讓苦等數月的達爾豪西感受到了背叛。他在給朋友的信中抱怨,厄運并不是他送出的“光之山”帶來的,“光之山”的每任主人都取得了無與倫比的成就。他援引歷史表示,沙阿·舒賈獻出“光之山”時,蘭吉特·辛格曾詢問他“光之山”的價值, 沙阿·舒賈答道:“光之山”最大的價值是好運, 擁有它的人有能力戰勝任何敵人。
達爾豪西對于籠罩在“光之山”上的流言感到惱火,他說:“如果女王覺得晦氣,可以把它還給我,我將接受‘光之山’和它的詛咒。”
六、工業時代的奇觀:征服與夸耀
不過很快,“光之山”就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
此時英國正在籌辦一場盛大的萬國博覽會,以展示殖民地精美的文化、工業和創新,彰顯大英帝國的強大。
為了支持這項雄心勃勃的計劃,女王將“光之山”鉆石送到了博覽會現場。這也是第一次,“光之山”走出了國庫,沒有出現在君王身上,而是來到了大眾眼前。
1851年萬 國博覽會 上的光之山鉆石。圖源:世博會博物館
在英國媒體的大肆宣揚下,“光之山”迅速成為全場焦點,人們乘坐火車從各地趕往倫敦,在水晶宮里排起了長隊,只為一睹這顆著名的皇家戰利品。
它被鎖在特制的玻璃保險箱中,放在一個金屬籠子里,供人參觀。為了盡可能地讓它閃耀起來,女王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煞費苦心,甚至用上了多個煤氣燈和鏡子來打光和補光。
就這樣,“光之山”成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鉆石,成為從印度掠奪來的最有名的戰利品,成為維多利亞時代日不落帝國征服世界的象征。
不過呢,大多數英國人看過之后,也跟 達爾豪西一樣失望,覺得這顆鉆石沒有想象中那般耀眼。也許,古老的“莫臥兒式切割”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
第二年阿爾伯特親王便組織對“光之山”進行了重新切割和拋光,雖然尺寸縮小了一半,但光線折射更加明亮。
維多利亞女王佩戴由重新切割后的“光之山”鉆石打造的胸針。圖源:維基百科
維多利亞女王之后,也許是出于對古老詛咒的敬畏, 再也沒有一位英國君主佩戴過“光之山”。它開始出現在歷代王后的王冠上,最后一次公開亮相是2002年王太后的葬禮,鑲有“光之山”的王冠被放置在王太后的棺材上,供人瞻仰。
這樣就能躲開“光之山”的詛咒嗎?沒有人知道。
2002年,在查理三世祖母的葬禮上,鑲有“光之山”鉆石的王冠被安放在棺材頂上。圖源:網絡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希望藍鉆石:一顆被詛咒的寶石的傳奇歷史》的作者理查德·庫林曾經表示:
這些寶石之所以被視為“被詛咒的”,部分原因在于它們的獲取方式,當強者從弱者手中搶奪東西時,弱者除了詛咒強者之外別無選擇。
本文轉載自“春野渡”微信公眾號2025年4月14日文章,原標題為《一顆被詛咒的鉆石,竟是印度“傳國玉璽”?》
本期編輯:楊倩
本期審核:范家菀
*前往公眾號后臺發送“編譯”,即可查看往期編譯合集
▲政報·102期 | 為保2024大選,印人黨打算收割這個群體的選票了.....
▲經報·96期 | 印落后中國16.5年,但正在快速縮小差距!
印國防工業大崛起?美國居然是印軍火最大購買國…
更多內容請見↓
評論區留下寶貴的意見或建議,但請務必保持友善和尊重,任何帶有攻擊性和侮辱性語言的留言(例如“阿三”)都不會被采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