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打響的抗日戰爭持續了14年之久,直到1945年才徹底結束。在這個過程中,日本侵略者在中國戰場調動了數百萬兵力,其中絕大多數在大城市,而且主攻方向也是大城市,畢竟控制一座大城市可以拿到更多資源,同時威懾和控制周圍其他小城市和鄉鎮。因此對于國軍而言堅守大城市的壓力非常大,在這個過程中數百萬國軍士兵浴血奮戰,付出了巨大犧牲。
這顯然是不可磨滅的功績。但由于他們的上級領導人是蔣介石,主導者是國民黨,所以在新中國建立后官方一度不允許拍攝任何和他們抗戰有關的影視劇。而政治主張上的對立,兩岸關系也一直難有緩和。
但在1988年初,因為一部名叫《血戰臺兒莊》的電影,蔣經國做了一個重要決定。而在這個過程中,曾經擔任過李宗仁秘書的程思遠發揮了關鍵作用,才讓這部電影順利公開放映。
程思遠是廣西賓陽人,是一位無黨派愛國人士,也是近現代史上的一位知名社會活動家。
他年輕時投筆從戎,加入了北伐軍,因為表現出色,被當時的高級將領李宗仁看中,擔任了李宗仁的秘書。
后來李宗仁還安排他去意大利留學,考取了政治學博士學位。回國后,他長期在李宗仁身邊工作,和一些反對兩岸增進交流的人不同,他一直認為兩岸應該多交流多合作,愿意為推動兩岸和平統一出一份力。
所以在1965年的時候,在他的協助下,李宗仁決定回到大陸,參與到祖國統一事業中。
為了讓他們的處境更好一些,周總理特別關照了李宗仁和程思遠等人,給他們安排了行政職務,避免有人因為過去的事情而打壓他們。
在80年代初的時候,程思遠回廣西探親和當地領導見面的時候,得知了一件事,蔣經國的一位侄女之前在桂林旅游的時候曾經提到了一件事,如果大陸能夠承認國軍也曾經是抗日的力量,那么臺灣對大陸的政策會進行重大調整。
程思遠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改善兩岸關系的突破口。于是他積極聯絡相關單位和領導,在中央有關部門的會議上提出舉辦一些紀念“七七事變”及抗戰的活動。
并且在他的努力下,廣西電影制片廠拍攝了被擱置數年的電影《血戰臺兒莊》,這部電影真實再現了這場重要戰役的歷史。
為了更好的還原歷史,電影導演楊光遠和編劇陳敦德邀請了很多歷史學家參與電影創作,同時走訪了數百名戰役親歷者,收集了大量檔案資料。
除此之外,還特意邀請曾當過李宗仁秘書的程思遠擔任顧問,因為臺兒莊戰役的指揮官就是李宗仁,程思遠對這場戰役的很多具體情況十分清楚。
更重要的是他當時有行政級別,在政壇有人脈。有他的支持,能減少很多來自外界的壓力和阻撓。
經過一番努力,電影終于拍了出來。在1985年9月完成剪輯工作,不過接下來才是最關鍵的一步,必須邀請領導提前觀看電影,得到領導的允許后才能進入影院或者在電視上播放,否則電影無法公開放映,大家看不到。
10月末,幾位中央領導以及程思遠一起觀看了電影。看完后,其中一位領導人當時就提出了反對意見,只是沒有直接說反對,而是講了一句:“我們對當時的一些歷史事實不太清楚,很難發表意見”。而有這一句話,這部電影就沒辦法公開播放。
其他幾位領導也出于政治層面上的謹慎,沒有提出支持電影上映的意見。如果大家都沉默,這部電影就沒辦法放映了。程思遠見情況不斷,思考后表示:“這部片子我始終參與,從劇本編寫到影片攝制,我都提了意見,我認為這部電影是符合史實的。”
他講出這番話,其實也是擔了政治風險的,一旦這部電影到時候“出了問題”,大概率會有人找他的麻煩。
而且為了讓其他幾位領導放下成見,他還提到兩個電影有必要上映的理由,第一個是他如實呈現了國軍的抗戰歷史,展現了中華民族抵御外敵侵略的斗爭精神,可以鼓舞人心。第二個是這部電影如果上映,可以體現北京在重大歷史事件上的胸懷和態度。
這兩個理由打動了在場的大多數領導,最終這部影片得以順利通過審查,并公開放映。
1987年2月,電影獲得了放映許可,當時可以說是引起了廣泛關注。電影院座無虛席,堪稱萬人空巷,這其實也是人心所向,大家希望看到這樣實事求是的電影。
后來蔣經國得知此事,看了這部電影的錄像帶,尤其是看到電影中保留了他父親蔣介石親赴前線視察,差點被炸死的那段歷史后,感慨的說:“大陸承認了我們的抗戰貢獻。”所以在蔣經國去世前,他決定調整兩岸政策。
1987年底,在臺的老兵被允許回大陸探親,數十萬人因此見到了告別40年的親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