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間化作了一縷清風
周雁翔
認識溪濂兄,還在十余年前的華夏詩書畫印藝術研究院青島分院的一次活動中,初次相見,他就帶著滿面的春風感染者周圍的人,笑容可掬,和藹可親,月光般的溫潤,清水般的透明,穩重里帶著謙和,大氣中帶著平易,言談中帶著幽默,柔和中帶著正直,以及靜水深流中的智慧無不給人留下了美好且難以磨滅的印象。
后來每次青島書畫活動會中,他是必請的重要嘉賓,因此,多次見面重逢,彼此談得來,友情頗深。特別是我與溪濂兄,以及書法家王奎鑫大哥并稱為三老,每次見面都小聚暢所欲言,相互交流,興趣盎然。
最后一次與溪濂兄見面是在建黨一百周年全國書畫作品巡展的青島站的活動中。不想至此竟然成為了永別。這次展覽過程中,宮溪濂大哥還特意為我作了一幅畫贈我,由于我還要到下一站連云港巡展,就把溪濂兄所增珍品,暫時放在了青島文化街朱平會長的門頭店里了,本想巡展結束后把溪濂兄所贈墨寶取回留作紀念,沒想因疫情拖延了下來,轉眼就是幾年,后又因兩個中心在長三角發展迅速而忙得不可開交,不想作品至今還未來得及取回,他人先走了,由此,感慨歲月不饒人的欷歔中令人深感痛心不已。
而今,畫在人去,所有空間里都浮現著他慈祥風趣的笑臉,他淡淡的來,又淡淡的去了,我不知道是悲痛,還是惆悵……
人生短暫,生活不易。溪濂兄一生坎坷,在他度過的八十個春秋里歷經了生活的磨礪,有收獲的喜悅,也有失落的悲涼,他流著東夷人的血脈,骨子里充盈半島人的堅強。他的心路歷程橫跨了神州的東西,有海上明月的愜意,也有大漠孤煙中的長河落日的彷徨,塞外的黃沙曾刺疼過他的眼睛,而胡楊林與沙棗花也曾撫慰過他的心靈,并賦予了他堅強的生命。
青島是一座美麗的城市,既有圣境嶗山,又有浩瀚無垠的大海,溪濂兄在這里度過了他云淡風輕的最后時光,聽過了琴島美妙的琴音,看過了奧帆之都的帆影,嶗山收入了畫框,綠樹婆娑中泉水是他生活里的節奏,海鷗伴他吟唱,夢里枕著黃海全身心的傾聽著不朽的濤聲,至今,棧橋上還留著他的身影。生活里,他是隨風飄蕩的柳,但卻不失柳的本色,只為春天守候;生活里他是松,風云變幻中咬定青山依舊從容;生活里他是竹,根深扎泥土,接地氣,節節高升;生活里他是梅,不俗不媚,鐵骨錚錚。他在嶗山回眸,打量著這個給你酸甜苦辣的世界,他在棧橋上回首,回望著你八十個春秋走過的八千里云和月的路,酸甜苦辣,暖熱涼寒,百感交集的一起涌上心頭,繼而又一起在心頭里消失,他終在青島的山海間落幕,化作了山海間那一縷清風……
清風從山巔掠過松濤時,或許藏著故人的嘆息。不再被血肉之軀束縛,化作自由的粒子,在云絮間穿梭,于浪尖上跳躍。晨霧是他們的薄紗,晚霞是永遠的霓裳,當看見蒲公英乘著氣流遠行,或是聽見樹葉沙沙作響,那都是他在訴說未竟的思念和未了的情……
清風掠過兒時奔跑的田野,輕撫老屋檐角的銅鈴,在陌生城市的街巷里打著旋兒,又突然安靜地停在墓碑前的野花上。這縷清風見證著四季更迭,攜著未散的牽掛,將記憶揉碎在山海之間。不必為離別悲傷,生為徭役,死為解放,因為每一次拂面而過的微風,都是溫柔的擁抱,每一聲呼嘯而過的風聲,都是永恒的呢喃。
人生,有晨曦中的瑞氣千條朝霞滿天,就必然有長河的落日中的夕陽紅,自然法則又有誰能超越呢?
作者于魯中齊都聊齋故里
周雁翔剪影
作者簡介:
周雁翔,當代學者、作家、詩人,文化創意策劃設計家,曾任博物館、圖書館、蒲松齡紀念館館長。研究館員職稱。
現任:文化部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高級文化藝術顧問、華夏雁翔國際文化交流中心與中國絲路文化促進中心主席、華夏文化創意策劃研究院首席創意策劃設計家,全國地市縣公共圖書館館長聯誼會創始人首屆主席,現任顧問,淄博中華文化促進會聊齋專業委員會會長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