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達醫曉護的第5459篇文章
前言
無痛胃腸鏡檢查作為現代消化系統疾病診療的重要手段,因其舒適性高、耐受性好而被廣泛應用。然而,術后患者受鎮靜/麻醉藥物殘余作用、檢查后虛弱狀態及胃腸道準備影響,常伴隨反應能力下降、平衡功能減弱等短期風險,使得跌倒成為術后24小時內需高度警惕的安全隱患。研究表明,術后跌倒不僅可能造成外傷、延遲康復,甚至可能誘發嚴重并發癥,直接影響患者診療體驗與健康結局。
為切實保障患者術后安全,降低跌倒相關風險,基于國內外最新循證醫學證據、臨床實踐經驗及患者安全管理規范,系統梳理無痛胃腸鏡術后跌倒的高危因素、預防策略及應急處理等。內容涵蓋多個關鍵環節,旨在為醫護人員、患者及家屬提供科學、實用的行動指引。
接下來就由我們來守護您的安全---無痛胃腸鏡檢查您應該了解的事之——麻醉后防跌倒篇。
一、什么是跌倒?
跌倒是指突然發生的、不自主的、非故意的體位改變,導致個體摔倒在地面或其他較低的平面上。按照國際疾病分類,跌倒包括從一個平面至另一個平面的跌落以及同一平面的跌倒。需要注意的是,跌倒不包括因癱瘓、癲癇發作或外界暴力作用引起的摔倒。
二、發生跌倒的危害有哪些?
1. 身體傷害
如骨折、腦出血、不同程度的創傷等。老年人跌倒后骨折的風險尤其高,常見的有髖部骨折、腕部骨折等。
2. 心理影響
跌倒可能導致患者產生恐懼心理,害怕再次跌倒,從而減少活動,影響生活質量。
3. 功能下降
由于害怕跌倒而減少活動,可能導致肌肉萎縮、關節僵硬,進一步影響身體功能。
4. 住院風險增加
跌倒后可能需要住院治療,增加醫療負擔。
5. 死亡風險
跌倒是老年人傷害死亡的首位原因。嚴重跌倒可能導致顱腦損傷、內臟破裂等危及生命的傷害。
三、無痛胃腸鏡術后跌倒風險的來源
1. 藥物影響
無痛胃腸鏡術中使用的鎮靜劑、麻醉劑等藥物,可能導致患者術后意識尚未完全恢復,出現頭暈、嗜睡、反應遲鈍等情況。
2. 體位性低血壓
術后患者從臥位到站立位時,由于藥物作用和身體適應能力下降,容易出現體位性低血壓,導致頭暈、眼花,增加跌倒風險。
3. 身體虛弱
胃腸鏡檢查過程中,患者可能會因為緊張、不適等,導致身體消耗較大,術后身體虛弱,容易乏力、摔倒。
4. 胃腸道反應
術后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導致身體重心不穩,增加跌倒風險。
5. 環境因素
術后患者可能需要前往觀察室或病房,如果走廊、病房地面濕滑、有雜物,或者光線不足,也會增加跌倒的可能性。
四、如何預防無痛胃腸鏡術后的跌倒?
1. 術后觀察
術后在觀察室或病房內休息,等待藥物作用消退,意識完全清醒后再下床活動。
醫護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和意識狀態,及時發現異常情況。
2. 協助下床
患者下床時,應有醫護人員或家屬協助,先坐起片刻,無頭暈等不適后再緩慢站立。掌握起床時三部曲:即3個30秒。平躺睜眼30秒,坐起30秒,站立30秒再行走。避免突然起身,因體位性低血壓引發頭暈。
3. 提供安全環境
確保病房、走廊等環境整潔、干燥,無雜物和積水。
在患者活動區域安裝扶手,方便患者抓握。
4. 穿著合適的鞋子
患者應穿著防滑、舒適的鞋子,避免穿拖鞋或鞋底光滑的鞋子。
5. 使用輔助器具
對于身體虛弱或平衡能力差的患者,可使用拐杖、助行器等輔助器具。
6. 加強宣教
1) 醫護人員應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術后跌倒的風險及預防措施,提高他們的安全意識,告知術后24小時內需家屬或陪護人員全程陪同,避免患者單獨行動。術后當天避免登高、彎腰取物或劇烈活動,減少跌倒風險。24小時內不得騎車、開車、以及高空作業、簽署文件等工作(避免鎮靜藥殘留的影響)。
2)逐步恢復飲食:胃腸鏡檢查結束2小時內應避免飲水和進食,避免咽部麻醉藥仍在起作用,分泌物誤入氣管引起嗆咳或發生吸入性肺炎,術后2小時可先少量飲溫水,無不適后再進食易消化的流質食物(如米湯),避免空腹或暴飲暴食引發低血糖或胃腸不適。
3)注意藥物影響:若長期服用降壓藥、降糖藥或鎮靜類藥物,需遵醫囑調整劑量,警惕藥物疊加效應導致的頭暈或乏力。
4)老年人:70歲以上患者因肌肉力量減弱、反應遲緩,術后跌倒風險更高,需延長觀察時間并加強陪護。
5)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壓、糖尿病患者,術后需監測血壓、血糖,避免波動過大誘發暈厥。
五、跌倒后的應急處理及自救?
1.勿強行起身
若跌倒,先評估是否受傷,避免移動疑似骨折部位,及時呼叫醫護人員或家屬。
2.及時就醫
若出現持續頭暈、劇烈疼痛或意識模糊,需立即就醫排查腦出血、骨折等嚴重并發癥。
3.五步自救法
第一步:順勢倒下,不要掙扎;迅速彎曲,降低重心;避免頭面部著地;
第二步:盡可能的尋求幫助,可以通過大聲呼喊,打電話,敲打房門、地板等物品發出聲音求助;
第三步:使自己變為俯臥位;
第四步:充分休息,盡量移動到有椅子的地方,以椅子為支撐,慢慢站起來;
第五步:休息片刻,部分恢復體力后,檢查傷情,告知家人。
總結
預防麻醉后跌倒需要從多方面入手,提高安全意識,改善環境,加強鍛煉,正確用藥等。同時,對于高危人群和高危行為要特別注意,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減少跌倒的發生。
復旦大學附屬閔行醫院
作者:麻醉科 游珊 胡蘭蘭
排版:手麻供科護士長 沈俞萍
審校:麻醉科 吳品雯
復旦大學附屬閔行醫院麻醉科(疼痛科)科室介紹
復旦大學附屬閔行醫院麻醉科(疼痛科)是集臨床麻醉、疼痛診療、急救復蘇、科研教學為一體的綜合性圍術期平臺科室。作為閔行區特色???,科室秉承“安全為先、精準護航、舒適為本”的核心理念,依托復旦大學醫學平臺優勢,致力于為患者提供全流程、個性化的麻醉和疼痛診療服務??剖椰F有醫師33名,其中副主任醫師以上12人,高級職稱占比36%,碩博人才比例超80%。科室主任兼學科帶頭人陸智杰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承擔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多項省部級項目研究,曾或現任中國醫師協會麻醉學醫師分會3屆常委,上海醫學會麻醉專科分會委員兼秘書等學術任職,是《中華麻醉學雜志》等專業雜志編委。科室年完成麻醉量逾32000例,復雜危重手術占比超15%,連續10年上海市麻醉專業質量控制同級醫院第一,醫療業務量及技術水平居同級醫院前列。近年來,科室全力發展“舒適化醫療“,構建“術前-術中-術后”全鏈條管理體系,通過術前多學科聯合評估(MDT),術中個體化精準麻醉、術后聯合多模式鎮痛推進患者快速術后康復(ERAS)。科室作為上海市住院醫生規范化培訓基地,承擔徐州醫科大學等多家醫學院校規培、實習醫師教學工作,開展各類媒介的科普活動。2025年再次獲得閔行區特色學科建設支持。
麻醉科:
地點:上海市閔行區莘松路170號住院樓三樓、急診樓三樓
疼痛科門診:
地點:上海市閔行區莘松路170號門診三樓E區63號、65號診室
時間: 周一到周五全天,周六上午
麻醉評估門診:
地點: 上海市閔行區莘松路170號門診三樓E區64號診室
時間: 周一到周六 (8:00-12:00、13:30-17:00)
本文作者:麻疼日志副主編,胡蘭蘭副主任護師。上海市閔行區勞模協會第二屆理事會成員,上海市先進工作者,上海市第五屆左英護理獎,2008年參加汶川抗震救災,2020年參加武漢新冠肺炎救治,現任復旦大學附屬閔行醫院麻醉科護士長。
部分圖片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予以刪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為化名,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