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葉圣陶
葉圣陶
原名葉紹鈞,字秉臣、圣陶,江蘇蘇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代表作有《倪煥之》《稻草人》《一粒種子》等。早年任小學教員并從事文學創作;1923年開始主要從事編輯出版工作,編著了多套中小學語文教材。葉圣陶是中國現代語文教育的重要開拓者,為我國語文教材建設做出了杰出貢獻。其語文教育主要論著收錄在《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葉圣陶論語文教育》《葉圣陶教育文集》中。
教育篇
對于語文教學,有哪些建議?
1.老師對學生的幫助,主要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引導學生自己去求得知識,也就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去解決問題。
2.教學不能不從課本入手,可是決不能限于課本里的語言文字,課本里的語言文字原是實際的反映,必須通過它而觸及實際的本身。要是學生頭腦里有這么一種印象,課本是一回事,實際又是一回事,彼此連不到一塊兒,那就是教學上的大失敗。
3.小說在教育上自有它的價值,教育者應該好好地利用它,以收教育上的效果;不好好地利用它,隨學生去亂看,這是消極的辦法,我不贊成;見學生亂看,覺得討厭,干脆來個禁止,這是更消極的辦法,我更不贊成。
4.練習題的語言要確切,要干凈,要是普普通通的話(術語越少越好),要上口。出了個題目,不妨設身處地替學生想想。一想學生能不能回答,二想回答得出于他們有哪些方面的好處,好處大不大。
5.對于學生作文,標準不宜太高。若說立意必求獨創,前無古人,言情必求甚深,感通百世,那么能文之士也只好長期擱筆,何況學生?但有一層最宜注意的,就是學生所寫的必須是他們所積蓄的。
6.要讓學生把(語文)知識化為自己的血肉,在生活中能夠隨時運用,教學的目的才算達到了。
7.教材即使編得非常詳盡,也不過是某一學科的提要,加上一些必要的范例罷了(語文課本幾乎全是范例);因此,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到實益,還要靠老師的善于運用。
8.語文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尤其重要的,在乎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分開來說,聽和讀是一類,說和寫是一類。有了聽和讀的能力,就能吸取人家的東西,化為已有。有了說和寫的能力,就能表達自己的心意,讓人家完全明曉。這兩類能力,無論在學習中,在工作中,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必需的,所以是最基本的能力;非著力培養不可。
9.人們常說“教學相長”,教孩子學習各種學科,最要緊的是教師自己熟習那些學科。所謂熟習,意思是不僅記住那些學科的內容,而要把那些內容消化了,隨時隨處都能拿出來運用。
10.語文課除了該科本身的教學任務外,還要使學生獲得各科的知識和教養,又不是代替各科科目。
11.熟習某一學科,可是不擅長教學方法,未必能教學某一學科。不過要認清主次,一定要熟習了,才能說得上教學方法;熟習還沒做到,空談教學方法有什么用?
習慣篇
我們應該養成怎樣的習慣?
1.無論什么人都該把字典辭典作為終身伴侶,以便隨時解決語言文字的疑難。
2.習慣不嫌其多,只有兩種習慣養成不得,一種是不養成什么習慣的習慣,又一種是妨害他人的習慣。
3.教育不限于學校,也不限于讀書。我們在學校里受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
4.所修習的功課如果能夠完全消化,應付考試是不用臨時預備的。我們可以來個比喻:一個提得起五十斤重量的人,他在無論何時無論何地總提得起五十斤,除非他病了或是衰老了;他有這力量是平時練成的,臨到提東西的時候,他不需要什么預備。
5.普通教育的目標是養成一般人當公民的好習慣,高等教育的目標是養成一些人做專門人才的好習慣。
6.“教育”這個詞兒,往精深的方面說,一些專家可以寫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淺方面說,“養成好習慣”一句話也就說明了它的含義。
7.同學們一定要努力學會自學的本領,養成自學的習慣。將來離開了學校,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斷地自我充實,自我修養,成為有益于人民的人,有益于社會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