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美籍華裔數學家、清華大學講席教授丘成桐先生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我的幾何人生》一文,文中主要回憶了他的成長經歷和學術生涯,引起學界和社會強烈反響。
(圖片轉自清華大學官網)
他在文中說道:“我在念高一那一年,對歷史特別感興趣,閱讀呂思勉先生的《中國通史》,開始了解中國古代的歷史,也培養了我的家國情懷。在書中的最后一頁,呂先生引用了梁啟超翻譯的英國拜倫的詩篇,是拜倫在希臘看到波斯古墓而吟詠的作品,中間有句說:‘難道我為奴為隸,今生便了?不信我為奴為隸,今生便了!’這首詩一直在鼓勵我向上?!鼻鸪赏┫壬岬降摹皡嗡济阆壬摹吨袊ㄊ贰贰保恰秴沃袊ㄊ贰贰i喿x此文,我們不難發現,呂思勉先生的《呂著中國通史》,是這位數學大師早年了解中國歷史的啟蒙讀物。
中華書局《呂著中國通史(圖文導讀版)》內頁
呂思勉先生是中國現代著名史學家,長期從事文史教育和研究工作。早年做過編輯,后來執教于光華大學、華東師大歷史系。在中國史研究方面著作等身,涉及通史、斷代史、專題史等多個方面,而且深受不同時代、不同層次的讀者歡迎,其多種歷史作品自出版以來不斷重印,是名副其實的長銷書。
20世紀30年代,呂思勉先生出版了《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 本國史》,因敘述細微、史識豐富,加上用白話文書寫,在1949年以前就已經重印二百余次,是經讀者和市場檢驗之后公認的通史典范之作。2020年,中華書局上海公司編輯出版“呂思勉歷史作品系列”,將書名改為《中國通史》,2025年春推出的圖文導讀版仍沿用此名。
《中國通史(圖文導讀版)》,呂思勉 著 張耕華 導讀
《呂著中國通史》是繼《本國史》之后第二種廣受好評的通史佳作,最早出版于20世紀40年代。有趣的是,這本書最初書名為《中國通史》,交由開明書店出版發行。但當時開明書店已經出版了周谷城先生的《中國通史》,為了加以區別,在封面上的“中國通史”之前加了兩個小號字“呂著”,重印時照舊。此后直到1992年,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重印這本書時,整理者正式將“呂著”二字納入書名,此后《呂著中國通史》為學界所沿用,也為讀者所熟知。
《呂著中國通史》的出版略晚于《本國史》,主要內容和體例也大有不同?!侗緡贰反篌w上按照上古、中古、近代、現代的框架結構(不含緒論、結論兩編),概述了從上古時期至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歷史。而《呂著中國通史》則另辟新路,在體例上頗有創制,內容上聚焦中國數千年來文化和政治之演變脈絡,縱橫交錯。《呂著中國通史》分為上下兩編,其中上編圍繞婚姻、族制、政體、階級、財產、官制、選舉、賦稅、兵制、刑法、實業、貨幣、衣食、住行、教育、語文、學術、宗教共十八個專題做了系統梳理,“大體相當于今日之專門史”(張國剛《導讀》)。下編則用以極簡手法,從傳說時代寫到抗戰時期,大體可視為極簡版的“王朝興衰的政治通史”(同上)。
正如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張國剛先生,在為中華書局新版《呂著中國通史(圖文導讀版)》所作《導讀》中所言,“八十多年前,它是一部面向大眾的讀物,今日它已經成為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不僅僅是呂思勉先生較早用白話文寫作中國通史,更重要的是他處在中國現代學術大轉變的時代格局中,能融會古今、中西,在堅持舊學根基之上,吸收、消化西學,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這才是這本超過米壽之齡的大作得以長青的秘密所在。
《呂著中國通史(圖文導讀版)》,呂思勉 著 張國剛 導讀
既然早已成為經典,就值得以多種面貌翻新呈現,滿足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讀者的多元化需求。中華書局上海公司在2025年開始,將陸續推出“呂思勉歷史著作集”(圖文導讀版)系列,分為通史、斷代史和專題史三輯出版。此次新版在文字方面訂正了一些訛誤,對生僻字詞進行注音及簡要注釋,對較長段落進行分段以便閱讀,貼合文字增加數十幅至二百余幅的圖片。同時,特邀張國剛教授、張耕華教授(華東師大)擔任學術顧問,審讀全文,撰寫導讀,指引讀者閱讀經典之作,感受經典作品的魅力。超強升級版的《呂著中國通史》,將會成為更多讀者喜愛的通史啟蒙讀物,說不定讀者中也會誕生如丘成桐先生一樣享譽國際的學術大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