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書店按:1935年,地理學家胡煥庸在地圖上畫了一條線,從黑龍江璦琿斜插到云南騰沖。這條線的東南,占當年中國領土面積的36%,卻聚集了96%的人口;這條線的西北,占領土面積64%,人口卻僅有4%。
90年后的2025年,這條線依然存在,而且“功能”更加顯著:七大國家級城市群、經濟前50強城市全在東側;此外,它還是霧霾分布線、疫情風險線、快遞包郵區分線、滴滴打車服務分布線……
這就是著名的胡煥庸線,但是,很多人只知其名、未聞其詳。為讓更多朋友了解這條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有重要影響的“國情分界線”,推薦著名地理文化學者葛劍雄先生的一篇文章。
本文為葛劍雄先生為《國情分界線》所做的序,略有刪減。
中國地理學會會員
竟然不知道“中國人文地理學之父”
▲1930年代的胡煥庸先生
1983年3月,我被譚其驤先生招收為博士研究生。不久,我向先生匯報了博士論文的選題,擬在碩士論文《西漢人口考》的基礎上,將研究范圍擴大為《西漢人口地理》。
此前,我查閱過國內人口地理方面的論著,包括胡煥庸的論文以及他發現的璦琿—騰沖線,于是問:“胡煥庸先生還在世嗎?”先師說:“怎么不在世?不久前我還跟他一起開過會。”先師不禁感慨:“這樣一位重要的地理學家,你們都不知道!不僅你們不知道,連一些比較年輕的地理學者也不知道。”
1980年廣州召開“特殊十年”后第一次中國地理學會代表大會,選舉時,胡煥庸的名字出現在理事候選人名單上,結果竟然落選。參會代表大多數不知道胡煥庸,更不了解他的重大貢獻。
胡煥庸曾任中央大學教務長,而蔣曾是中央大學校長,解放后,這些以及其他莫須有的告發,讓他不僅在學術界銷聲匿跡,更在“特殊十年”中入獄多年。
他九十年前畫出的線
依然“控制”著今天的中國
▲1935年提出“胡煥庸線”的《中國人口之分布》
盡管“胡煥庸線”早已是地理學界的常識,胡先生在1957年就在華東師范大學創辦了中國高校第一個人口地理研究室,1981年起又先后出任華東師范大學人口研究室主任、人口研究所所長,但“胡煥庸線”長期不為公眾所知。
直到近年,一位國家領導人問起,它才重新受到重視。1935年,胡煥庸在《地理學報》上發表《中國之人口分布》,并附有人口分布、人口密度地圖。胡煥庸敏銳地發現,中國的人口密度差異性存在明顯界線,即從璦琿到騰沖一線,正是人口密度從東南向西北遞減漸變過程中的突變線。
胡煥庸計算了璦琿—騰沖線兩側的人口、土地及人口密度,此線東南部分占全國國土面積的43.8%、總人口的94.1%,而西北部分占國土面積的56.2%,人口卻只占5.9%。1986年,胡煥庸、伍理利用1982年人口普查和1985年人口統計數據,重新精繪了中國人口分布圖、密度圖,將璦琿—騰沖線準確落實在地圖上,中國人口分布的格局基本沒有變化。
只有胡煥庸,才能畫出胡煥庸線
▲胡煥庸先生晚年
有人會認為,畫人口分布圖、密度圖并不難,隨便找個地理系本科生都能畫。而只要將這兩幅地圖畫出來,人口分布的差異性就一目了然。
那為什么這項工作直到1935年才由胡先生完成,并且被公認為重要學術成果呢?因為這是現代地理學的研究方法,傳入中國不久,胡先生是掌握這種方法的第一批人。繪制人口分布圖和密度圖需要準確的分區域人口統計數據,還需要相應的分區域土地面積數據。
前者要搜集到清末至民國的全國性戶籍、人口普查后,各級政府整理發表具體數據后才具備;后者必須依靠較大比例尺的精確地圖,而這也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才出現。可以說,胡先生是第一時間利用了這兩項前所未有的條件。另一方面,中國人口分布的這一態勢也是在此前不久才形成的。
因為在1860年清朝在東北全面開禁之前,今黑龍江、吉林兩省和遼寧北部人煙稀少,大多數地方還是無人區。經過大規模的移民和開發,到20世紀30年代,東三省才擁有3000萬人口,璦琿以東南最后成為人口相對稠密地區,璦琿—騰沖線才最終形成。而胡先生的研究成果和這兩幅地圖最及時地顯示了這一新的人口分布態勢。
其實,胡先生不僅是人口地理學家,還是中國現代地理學的奠基人和地理學教育家。只是出于歷史的原因,他的成果和貢獻長期被忽略和遮蔽了。
現在,由胡復孫編輯出版的這本《國情分界線:胡煥庸線及胡煥庸其人》,使我們得以了解胡先生杰出的學術成就和對國家的巨大貢獻。讀這些文章可以看到,胡先生是一位孜孜不倦的學者、卓爾不群的思者、百折不撓的勇者、循循善誘的老師、和藹慈愛的長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