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埃首次聯合軍演尚未結束,大家還回味五架運-20整齊飛躍紅海時,連續出現的運-20B,又增添了一份喜悅。這里面既有五架運-20B,在生產廠家同框的壯觀景象,也有三架運-20B并肩,似乎在為閱兵做準備的一幕,而它們唯一的共同點在于,“鯤鵬”從此之后不一樣了。
▲空軍戰略運輸部隊的變化是肉眼可見的
歷時八年運-20A長成大樹,滿足了海空軍對大型運輸平臺的需求
2012年末,運-20順利完成首飛,并在四年后的2016年開始服役,甚至當年就飛往珠海參加航展。
不過,運-20在服役早期其實遇到了很多問題,畢竟國內是從運-9,一步直接跨越到這個戰略運輸平臺,巨大的技術躍進自然就意味著巨大的風險。
為了解決運-20暫時挑不起大梁的問題,空軍不得不重走采購伊爾-76的老路。而當時俄羅斯翻修蘇聯時代的二手伊爾-76,準備交付中國的消息傳出來后,輿論為之沸騰,但一番爭吵過后,仍然不得不接受伊爾-76還是主力運輸機的現實。
▲現在伊爾-76在國內很少見了
又過了四年之后,運-20在2020年才算是真正走出困境,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成長,徹底將伊爾-76甩在身后。
從一開始在東亞飛,到后面前往大洋洲一鳴驚人,再到最后六機編隊直飛塞爾維亞,震動歐洲,運-20只花了僅僅兩年時間。
緊接著,已經等待多年的空中加油機部隊,以令人目瞪口呆的速度換裝。海空軍從空中加油訓練屈指可數,到殲-20、殲-10甚至殲-15一個不落,甚至只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
▲運-20成長速度非常快
依賴進口發動機不是長久之計,搭載國產航發的運-20B徹底解決問題
不過,“基于運-20改造特種平臺”的風潮,卻一直沒有吹到預警機領域,直到去年末運-20B開始小批量生產之后,“空警-3000”才正式露面。
空軍之前裝備的4架空警-2000大型預警機,肯定是不夠用的,以空警-500為代表的先進中型預警平臺,也證明了國內出色的預警技術水平。因此,“空警-3000”這么晚才問世,和其他方面關系不大,純粹就是之前的運-20平臺性能不夠所致。
在2024年之前交付的運-20,都是搭載進口俄制D-30-KP2型發動機的運-20A,其最大的短板,就是動力比設計值低一截,不僅無法徹底發揮出運-20的機體潛力,匹配度也有點問題。
▲運-20B對空軍至關重要
預警機是極度追求工作精度的存在,每一架運輸平臺在改造成預警機之前,都要進行精確校準。國內雖然對新預警機望眼欲穿,但運-20A確實不能滿足需求,那就只能硬等運-20B成熟。
而隨著國產渦扇-20發動機初步成熟,運-20B逐漸取代運-20A,不僅“空警-3000”得以順利問世,運油-20其實也會很快更新平臺,徹底超越美制KC-46A,成為距離比肩歐洲A-330 MRTT加油機的頂尖存在。
此外,以國內對運-20平臺的旺盛需求,現在這點產量其實不太夠用。只不過運-20A的發動機只能進口,運-20產能實際上受到俄羅斯供應商的制約,所以一直沒能提起來。現在渦扇-20取代了D-30-KP2,完成全國產化的運-20B,就能徹底放開手腳量產,五機同框只是開始,未來十五機同框也不是難事。
▲運油-20也即將迎來升級
中航工業這二十多年來的進步數不勝數,其中以殲-20最為關鍵,而運-20雖然不是主戰裝備,但卻足以排在殲-20之后做第二。這款大型國產運輸平臺的價值,因為運-20A的不成熟被遮住了一部分,完全沒有發揮出自己的最大潛力。別的不說,“運-20BE”和“運油-20BE”,就是兩個讓人遐想萬千的編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