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與張愛玲都是文壇上的兩個才女,大家都很熟悉。
對現代文學史稍有研究的人,都或多或少地知道他們在現代文學中的地位和貢獻。
但很少有人知道,張愛玲死后,楊絳對外人說起張愛玲的時候,卻是一臉的不屑。
“你們也太高看張愛玲了!”
“我外甥女是她的高中同學,她穿著一身奇怪的衣服,臉上長滿了痘痘,沒人愿意和她說話?!?/p>
沒有人能預料到楊絳這個以“胸襟開闊”而聞名的文壇巨匠,會毫無顧忌地對一個女性作家進行猛烈的批評。可是楊絳沉思了一會兒,接著說道:
“說實話,她的文筆很好。可我看不上她寫的東西!”
楊絳為什么會在她死后,對她進行如此惡毒的抨擊?這兩人到底是有私仇,還是讀書人互相輕視的原因?
童年
幸運者的生命可以通過童年來愈合,而不幸者的生命則可以用它來治療自己的童年。
張愛玲的人生悲劇或許就是由其灰暗的童年經歷所決定的,從她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她對童年的悔恨和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張愛玲一九二○年生于上海,其祖曾為晚清重臣張佩綸,其外祖母為李鴻章之女李菊藕。
那麼,是什么家庭環境造就了張愛玲那麼多愁善感的個性?
張愛玲的祖父母,在民國末年,多少都有不同程度的打擊,
張愛玲的父親這一輩,早已經失去了當年的風光,到張愛玲的爸爸那一代,家產已是所剩無幾,
再加上當時正值中國歷史上最為“黑暗”的年代,張愛玲的一生,注定是坎的。
張愛玲的父親是個標準的公子哥,衣食無憂,家道敗落之后,他就像個浪蕩子一樣,沒有一點向上的欲望。
張愛玲的媽媽是一個新時代的獨立自主的女性,她看著自己的丈夫如此頹廢,氣得七竅生煙,丟下張愛玲和她的弟弟,一個人去國外念書。
張愛玲當時還不到五歲,弟弟還很小,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用眼淚來表達自己的悲傷。
張愛玲的父親將母親的死歸咎于張愛玲身上,他本來就沒有什么事情可做,現在又要照顧兩個孩子,這讓他的父親很是反感。
張愛玲從小就遭遇了來自父親的冷漠,來自于母親的遺棄,這些都深深地刺痛了她幼小的心靈。
在父母分開很久之后,張愛玲的父親又為她找到了一個后媽,從那以后,她就一直小心翼翼地生活在那個本該是安全港灣的家中。
她的繼母對張愛玲沒有絲毫的憐憫,不但沒有同情他們,反而對他們冷嘲熱諷。
久而久之,張愛玲就變得極為敏感、孤僻,常常一個人待在一個角落里,這種敏感的心態與曲折的人生經歷,為她日后的寫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
或許是一種庇護,一種慰藉,張愛玲時常將自己埋葬在書海之中,唯有在書海中,張愛玲才能感受到一種寧靜,一種對未來的憧憬。
從小看書,張愛玲在不知不覺中,為自己的文學功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無心插柳,張愛玲除了看書之外,還喜歡上了寫字,用文字來療傷。
張愛玲才華橫溢,他也因此迷倒了一大批人,這也包括讓她陷入夢魘的胡蘭成。
胡蘭成身為汪偽國民政府宣傳部次長,不但是個十足的賣國賊,更是一個毫無節操可言的人渣。
在看過《封鎖》之后,他對張愛玲的才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他主動向張愛玲發起了求愛。
胡蘭成比張愛玲年長十四載。當胡蘭成迎娶唐玉鳳之際,張愛玲年僅五歲。
隨后,胡蘭成喜得貴子。然而,當胡蘭成向張愛玲表白時,她堅決地回絕了他的愛意。
但胡蘭成并未死心,依然對張愛玲念念不忘。在這樣一個動蕩的時代,張愛玲渴望一段轟轟烈烈的愛情,而胡蘭成的熱情,卻讓張愛玲徹底迷失了自我。
張愛玲后來在《紅樓夢》中這樣寫道:“見到他以后,就低下了頭,低下到塵埃中了。可是她的心卻是快樂的,就像是一朵盛開的鮮花。”
張愛玲把自己弄成了一個卑微的女人,這種命運早已注定,最終受到傷害的還是張愛玲。
兩人決定在一起以后,胡蘭成為了表示對她的感情,立即回國,并選擇娶24歲的張愛玲為妻。
兩個人雖然名義上是結婚,但實際上并沒有經過任何的手續,就是一紙婚書。
結婚證上寫著:胡蘭成和張愛玲,以夫妻之名,立下了終生之約。
一九四四年,兩人相識不久,就結婚了。
胡蘭成在新婚之初,對張愛玲還是很了解的,他拿出兩個金條,一盒紙幣,讓張愛玲把母親之前給他的學費還上。
幸福的日子總是過得很快,他們剛結婚不到三個月,胡蘭成就被調任湖北,任《大楚報》的主筆。
分開不久,胡蘭成和一名護士在湖北大婚。
張愛玲對此一無所知,她竟然還寫下了這樣一句話:“我想讓你明白,這世上總是有人在等著你,不管什么時候,不管什么地方。”
張愛玲知道二人的婚事后,心里很不是滋味,覺得自己一定是犯了什么錯誤。然而,當張愛玲聽到更多有關她老公的“桃色新聞”時,張愛玲的心就完全沉入了谷底。
胡蘭成返回上海,張愛玲責問他:「你為何出賣我們的誓約?」
胡蘭成趕緊安撫他:“反正我心里只有你一個人,我這就跟她離了。”
第二年,中日戰爭結束,胡蘭成這個“大漢奸”也受到了清算。胡蘭成毅然決定拋下張愛玲,只身出逃。
在他出逃的過程中,張愛玲為愛所困,也把自己攢下的三十萬稿費交給胡蘭成。張愛玲在一九四七年和胡蘭成離婚后,一直給她經濟上的幫助。
也正因為如此,張愛玲在臨死之前,一直被人詬病為“漢奸走狗”。
楊絳對她的各種不懷好意,基本上也是由此而來。
張愛玲的人生可以說是褒貶不一,既有贊譽也有批評。
她的那段歷史,三載為漢奸服務的日子,成了她人生旅途中一個無法抹除的污漬。
在那個充滿愛國熱情的年代,諸如楊絳之類的文化人士自然對她冷言冷語。
張愛玲在愛情文學上的成就,是很少有人能比得上的?,F在的愛情小說里,也常能找到張愛玲的痕跡,所以,我們對她的贊賞,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雖然受到欺騙和被漢奸利用,但她協助漢奸逃脫的事實卻是確定無疑的。她是真的被愛情沖昏了頭腦,所以才會對數百萬人的痛苦視而不見。
楊絳和其他文人不喜歡她,這是合情合理的。
自認為已經脫離世俗的張愛玲,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再相信愛情。
然而,當她36歲時,卻再次成了一個“戀愛腦”,當她遇到比自己大30多歲的賴雅時,她就無可救藥地墜入愛河。
有人說,張愛玲急于成家,就是為了尋找一個可以依賴的男子。只可惜,她的第二次婚姻,也遇到了一個錯誤的男人。
賴雅是德國人,生于費城,自小便天資聰穎。年僅20歲,他就被認為是一位天才作家。
他自己也確實很有才華,所以他成為了一名自由作家。在遇到張愛玲以前,他還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
在賴雅的世界觀中,只有戀愛,沒有結婚這一說。他更喜歡獨來獨往,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等他的稿費用光了,他就可以繼續創作了。
可是,就在他六十五歲的時候,他愛上了一個東方女子。
張愛玲與賴雅在認識五個月之后于八月十四日舉行了婚禮。這時張愛玲已有身孕,而賴雅卻清楚地表明本人并不愿意養育這個孩子。
張愛玲渴望一個家,不再孤獨地流浪,為了這個家,她甚至把腹中的胎兒流產。
張愛玲因為嫁人而喪失了當母親的資格。但是她從來沒有想過,她的人生會被賴雅拖入泥潭。
賴雅之所以與張愛玲成婚,除了愛,就是為了尋找一個可以照料自己的人。
他的身體很久以前就有毛病,不只是腿骨折了,三年前更是中風。表面上風趣幽默,無憂無慮的賴雅,其實卻飽受財政困難與健康狀況的困擾。
結婚后的兩個月,對張愛玲來說,是一段很短的快樂日子。一天早上,張愛玲從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的丈夫正趴在地板上,不能移動。
她嚇得魂不附體,拼命地把兒子抱上了床,沖出門去找大夫。聽到“中風”這個詞,讓她整個人都呆住了。
十二月十九日,賴雅又一次中風,幾乎要了他的小命。張愛玲慌不擇路地將他送入醫院,挽救了他的生命。
再看看賴雅那張慘白的臉,她突然覺得,這個男人是那么的脆弱,那么的蒼老,那么的無助,那么的需要自己的呵護。
張愛玲在結婚之前所期盼的“現實安穩”,如今已是一場空。從一九五六年八月兩人成婚,到一九六七年賴雅過世,在這十一年里,賴雅屢遭病痛折磨,徹底失去了經濟能力,“家”對張愛玲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包袱。
晚年
到了一九七二年,張愛玲移居洛杉磯,從此一去不回,過上了“隱居”的22年。
二十二年來,她所受的苦,無人知曉,只有透過張愛玲和友人的書信,才能拼湊出她一生的點點滴滴。
由于性格孤僻,張愛玲越發不愿與人交往,除了極少數重要的好友,她幾乎切斷了與外界的所有聯絡。
此外,她還染上了一種皮膚病,她堅信這是因為她居住的地方有蚤子,所以她把自己的頭發剪了,帶上了假發,裹上了圍巾,就像瘋了一樣到處跑。
根據一些人的計算,她一年里搬家一百八十多次,到了最后,她不得不住酒店,每天都要換一家旅館。
張愛玲不斷地搬遷,不僅使她心力交瘁,也使她的英譯本《海上花》遺失,只剩下一本草稿。
由于經常搬遷,張愛玲的生活一直是簡約主義的。
她只帶了很少的東西,行軍床,折疊椅,折疊樓梯,電視和一盞落地燈。
張愛玲的家中,只有自己的著作,手稿,月刊,除此之外,再無其他書籍,因為她從不購買書籍,她認為,購買的越多,她的心就會扎下根來,非常討厭。
張愛玲雖然是一名作家,但卻沒有自己的辦公桌,而是在一堆廢紙上寫字。
在食物方面,張愛玲為了省事,自己不會下廚,也不愿外出就餐,因此平時都是罐頭、營養煉乳等速食。
因為居無定所,又沒有固定的食物,到了老年,她的健康狀況越來越差,皮膚,眼睛,牙齒都有了毛病。
張愛玲寫給友人夏志清的一封信里說:「每天早上要忙碌搬家,下午要去上城看病,有時要到半夜才回家,公共汽車也停了,要打車才能回家,所以我只能吃飯、睡覺。」
張愛玲雖然過得很狼狽,但她卻一直在創作,她的后半生,基本上都是以創作為中心的,她的代表作有《小團圓》、《同學少年都不賤》。
張愛玲十七歲時曾寫過:“人生如一件華麗的袍子,披著蚤子”,不料卻應驗了,成為她晚年生活的最好寫照。
此外,許多人都以為張愛玲晚年過得窘迫,但事實上張愛玲去世后的銀行戶頭上卻有三十萬美金,因此,她晚年的狀況,應當是有意為之的。
張愛玲被生活的重壓所迫,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清冷與高傲,而后又因“蟲患”而飽受煎熬。
張愛玲首次提及蟲子的問題,是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五日,他寫信給友人夏志清,其中寫道:「由于老家有蟲子,我不得不匆忙搬走,所以匆忙寫了張便條,寄了個地址?!?/p>
一個月之后,張愛玲又對夏志清提起“蟲難”一事,并且埋怨自己為了逃避蟲子而無處安身。
根據張愛玲的友人所說,一九八四年八月至一九八八年三月,張愛玲每周都要搬一趟家。
張愛玲曾向夏志清抱怨:「這些年來,我早上要搬東西,下午要去看醫生,一到晚上就趕不上公共汽車?!?/p>
之后,張愛玲在一九八八年六月搬入朋友林式同安排的一套寓所。
朋友們都認為她會永遠留在這兒,但沒想到才過了兩年,她就再次搬家了。
至于為什么要搬家,張愛玲曾經寫過一封信,寫給另一位友人。
“這里的蜜月已經過去了,到處都是蟑螂,螞蟻,蝸牛,蝸牛,我的公寓里,蟑螂的數量暴增,是好萊塢的一百倍?!睆垚哿釋ψ约旱呐笥驯г沟馈?/p>
對此,身為房東的林式同也坦承,由于所處的位置,他所居住的中美移民,質量一般都不高,短短三年時間,這里已是臟亂不堪,吸引了不少蟑螂、螞蟻。
張愛玲也下了很大功夫去殺蟲,她說每個月要付二百美金去買農藥,夏志清也給她介紹一些有效的農藥,可是沒有一個有好的結果,最后只好搬家。
一九九一年七月,張愛玲得到林式同的保證,租下一套位于洛杉磯加州大學附近的羅徹斯特公寓。
從那以后,張愛玲盡管仍被“跳蚤、蟑螂、螞蟻”折磨得死去活來,卻始終沒有搬家。
除去“蟲患”帶來的傷痛,張愛玲也飽受皮膚病、牙疼、眼疾、腳腫等一系列疾病的困擾,健康每況愈下。
張愛玲在這段時間里,精神上逐漸變得“自閉”起來,每一封信都要再三叮囑,千萬不能透露自己的住址。
再后來,有了手機,張愛玲就再三叮囑朋友,千萬不能說出自己的電話號。
把張愛玲的經歷聯系起來,許多人都以為“蟲患”只是張愛玲的一種精神疾病,而夏志清的太太則表示,也許她得了一種連她自己都不清楚的疾病,或者是精神上的疾病。
一九九五年九月至八月間,張愛玲的房東太太發覺她與張愛玲已有好長一段時間未見。她非常關心女兒,非常焦慮地回到了她的公寓。
她推開房門,眼前的一幕讓她淚流滿面。
張愛玲死于某一時刻。她一聲不響地睡在那張行軍床上,只有一條被單蓋住,桌上有一摞紙。
張愛玲的雙眼,再也睜不開了。她于1995年與世長辭,但是她所說的話、所想,卻永存人心。
張愛玲死后,友人依其意愿,把她的骨灰撒入太平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