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磨雅韻,牡丹新聲,最近,校園青春版《牡丹亭》在南京正式首演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4月27日,該劇藝術總監白先勇來到東南大學,與眾多名家、學者,共赴“最古老+最青春:昆曲的校園傳承”座談會。
席間,群賢畢至,妙語連珠,白先勇特別分享了創排背后鮮為人知的趣事。“我由衷地希望,這個版本的《牡丹亭》在未來能夠去向更遠的地方。”現場,他還接受了東南大學客座講席教授的聘任。
古老與青春
白先勇解碼新版《牡丹亭》的成功
與我們熟知的青春版《牡丹亭》不同,這次的校園青春版,是一支完全由學生組成的演出和伴奏隊伍。據悉,這支團隊選拔自29所高校,其中4/5是00后,平均年齡不足22歲,由江蘇省蘇州昆劇院的名家親自執教。
經過9個月的打磨,這部劇終于4月25日唱響,《游園》《驚夢》《幽媾》等一系列精彩折子戲,取得業界大量的好評,并收獲了相當數量的“路人粉”。“我覺得此次的成功離不開幾個要素。”
白先勇說,首先應該歸功于主創團隊一年多來的籌謀規劃,然后是12位生旦凈末丑的老師的付出,結對教學,非常用心。“一個月前看他們排演的時候,還是東倒西歪,我看著就著急。沒想到上臺的時候春暖花開,一朵牡丹花開得那么茂盛。”
“十幾年前,我們的經濟發展起來了,我覺得下一步就是文化建設,尤其是當外面的文化涌入時,在我們的高校里更應該產生自己的文化認同。”白先勇說,據他觀察,每位看完昆曲的年輕人走出劇院,都像是經過了中華文化的洗禮,“他們臉上都在發著光”。
傳承與演繹
藝術名家講述大學生的昆曲修行
腳下跑圓場,一天30圈、50圈地練;肩不能晃,腰要挺直,嗓音得一遍遍磨。50名非科班學子,從零起步,在蘇州昆劇院名家指導下,將清晨的壓腿練聲與深夜的摳戲研磨,凝練成舞臺上的眼波流轉與水袖翩躚。
外行看熱鬧,而那些資深的昆劇藝術家又是怎么看的呢?現場,浙江昆劇院導演、一級演員汪世瑜表示:“我是一個昆曲的老人,85歲了,感到非常幸福。作為前輩,我們都希望這些年輕人能夠快速成長,就和曾經前輩對我們期許的那樣。而他們能從‘白胚’成長這么快,非常開心,非常欣慰。”
蘇州昆劇院副院長唐榮講述了一段往事。去年青春版《牡丹亭》巡演至廣西,一所中學邀請他們開展進校園普及活動,負責老師竟然是多年前青春版《牡丹亭》在北師大巡演時圈粉的學生,“我們深感欣慰,多年來戲曲進高校的普及工作早已生根發芽,播種四方。”
“在這版《牡丹亭》中,我們看到當下大學生的‘學會’與‘會學’。成就唐僧的不是經書本身,而是取經的那條路,在昆曲這條‘取經路’上,需要我們一起走好。”北方昆曲劇院一級演員周好璐如是說。
歡欣與壯美
學者建言,讓文化傳承扎根教育土壤
事實上,校園青春版《牡丹亭》的意義遠超一場演出,時空交錯間,一條清晰的傳承脈絡浮現:從“培養觀眾”到“培養演繹者”,昆曲的校園傳承正在形成閉環。如何讓文化傳承扎根教育土壤,如何培養兼具文化素養與時代擔當的青年,成為座談會上學者們熱議的話題。
南京大學教授吳新雷顯得格外歡欣,發言中他好幾次站起,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他說,自己有三大體會與所有人分享:
其一,要把對昆曲這門傳統藝術的發揚,視作一種使命;其二,不能關起門來孤芳自賞,要把昆曲從校園帶到大眾中去;其三,這次校園青春版《牡丹亭》起到了引領示范的作用,希望越來越多這樣的文化熱點進入我們的生活。
與吳新雷的歡欣相對,蘇州大學教授周秦的發言則多了幾分“壯美”的意味:“白先勇先生和一眾老先生的年紀越來越大了,怎么辦,昆曲還要不要,誰站出來?高校的青年學者要站出來,年輕的藝術家要站出來!這樣我們的昆曲才有希望,我們的傳統文化才能一直向前發展。”
通訊員 吳涵玉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李楠 王子揚/文 李楠 王玉秋晨/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