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軍(整編74師)是國民黨的五大主力之一,曾肩負過拱衛國民政府首都的重任,因而還有國民黨的“御林軍”之稱。
解放戰爭初期,該部在華東地區相當難纏,漣水、兩淮都給我軍造成不小的麻煩。不過其高光時刻特別短暫,1947年5月、還是國民黨全面占優之際,就被殲滅于孟良崮,即便后來有過重建,再也不復“五大主力”的輝煌。
對于整74師這個結果,很多人歸咎于師長張靈甫過于冒進,完全是沒腦子的莽夫行為。但事實真是如此嗎?親自指揮這一戰的粟裕晚年卻有不同看法。
一、張靈甫的選擇
客觀來講,張靈甫在戰術方面并沒有太大的問題,只是他忽略了一點,決定勝負的因素,有時也不在戰場之上。
1947年3月,國民政府為保障其華東地區的安全,以整編74師、第5軍及整編第11師為骨干組建了三個機動兵團,另調第2、第3綏靖區共7個整編師配合,準備“密集靠攏、加強聯系、穩扎穩打、逐步推進” ,逼華野主力決戰或獨占山東。
此法雖然保守,但勝在符合實際,至少不會出大岔子,硬拼消耗,華野難以招架。
可張靈甫覺得這樣耗時太久、收益太低,不如玩一票大的,以整74師自身做餌深入腹地,再配合周圍友軍來個“中心開花”,如此便能為黨國立下不世之功。
他將決戰地點選在了孟連崮一帶,此處屬于山東解放區的腹地,對進攻的國軍來說,算是遠離根基、險之又險。
但張靈甫認為富貴險中求,他只要將華野主力吸引住,目標就已完成一半。自身陷入包圍不可怕,更外層的國軍還可以來個反包圍,屆時整74師里應外合,戰局就能定下。
或許是先前多次對陣華野取勝,讓張靈甫過于狂妄,他絲毫沒有想過預案,以為一切都會按照設想中進行。
單單看張靈甫的作戰計劃,其實不算有什么大錯,粟裕在后來的豫東戰役中也是多次冒險,包圍與反包圍不斷切換,硬是從危險中找到機會。
但本質上不同的是,華野上下一心、做到了令行禁止,國民黨軍卻是一盤散沙、各懷鬼胎。
越混亂的戰局,越考驗各部的協同配合,粟裕可以讓華野接連打完開封、睢杞后,繼續不顧勞累、不顧危險、不顧傷亡轉過頭打帝丘店,張靈甫能嗎?
在“有槍就是王”的國軍系統中,沒有人會愿意為了成就別人而消耗立身的本錢,即便孟良崮之戰打贏了,功勞也是張靈甫的,別人的損失誰來補?基于這個顧慮,就注定不會有人真正賣命。
張靈甫為人狂傲,根本沒幾個至交好友,當時整74師、黃百韜整25師、李天霞整83師被分在第一縱隊共同進犯山東,如果張靈甫跟黃、李關系搞好點,說不定結局會有所改變。
但張靈甫跟李天霞先前就因爭職務產生矛盾,黃百韜好心來勸他進軍應慎重,卻被懟:怕什么?只要控制膠濟線,就不會有什么大不了的!
僅有的倚靠都被他推開,那就怪不得別人了。所以這不是戰術的問題,整74師雖屬于孤軍冒進,但并非盲目為之,其有過深層考量,只是在種種原因之下,沒發揮出來。
二、雙方的差距
1947年5月中旬,整74師在張靈甫的率領下,直直向坦埠推進,與周圍友軍形成脫節。華野司令部獲悉這一情況后,立即傾巢而出,1縱、4縱、6縱、8縱、9縱及特縱猛攻孟良崮。2縱、3縱、7縱、10縱及地方部隊阻援。
這是完全豁出去了,要是殲滅不了整74師,無功而返的華野勢必元氣大傷。如果國民黨的部隊也能有如此魄力,戰局還真不好說。
但李天霞整83師每天只是龜速前進,在蔣介石多番催促后,才派出羅文浪57團去救援。
57團在蘇中戰役時就已遭受重創,原團長被解放軍俘虜。羅文浪抗戰時擔任過74軍58師參謀主任,跟張靈甫關系很好。李天霞想著讓羅文浪57團增援孟良崮是一石二鳥,一來可以甩掉“尾巴”,二來也能向上級匯報自己盡力了。
最終羅文浪57團被殲,李天霞完美詮釋了什么叫“友軍有難,不動如山”。
黃百韜一開始還算盡力,率部打到了孟良崮一山之隔的白馬山,但華野的堅決阻擊讓其半天寸土未進,黃百韜也就開始打起自己的小算盤,逐漸減緩攻勢。
根據國民黨事后的分析,黃百韜整25師有27000余人,此戰他有1個整編旅近萬人沒動,一鼓作氣沒打下來,就開始保存實力了。
站在黃百韜的角度可以理解,畢竟為了救張靈甫,自己讓近三分之二的兵力拼命沖,已經算對得起友軍了。硬把全部押上,最后打下天馬山又怎樣?損耗是自己的,榮耀卻是張靈甫的。為了給別人賺吆喝,把本錢打光,這樣的買賣肯定不能做。
交戰雙方的大局觀相差甚遠,這才是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
三、整74師的戰斗力
張靈甫戰前敢選擇孤軍深入,也是有原因的,整74師作為王牌部隊,擁有全副美械,他自信憑借手里的重武器,一定能爭取到友軍增援的時間。
真正打起來后,友軍雖然沒到位,但整74師也讓華野吃了不少苦頭。其占據山頭,強大的火力點多次打退華野進攻。
為爭取時間,華野傷亡雖大,但也硬著頭皮往上沖。據一位參戰老兵后來回憶,敵人陣地之前,我軍指戰員遺體最密集處竟疊了7層!這是何等慘烈。
所幸張靈甫在地點的選擇上犯下一個大錯,孟良崮一帶嚴重缺水,他還選擇了遠離水源地山區,如此一來不僅飲用水得不到保障,連火力都受到影響。
整74師的大殺器是馬克沁水冷式機槍,必須要不斷往里注水降溫來保護槍管。沒有水,槍管很快就打紅,雖然國軍士兵嘗試撒尿應急,但人都沒水喝,又尿得出多少來呢?最終機槍基本報廢。
失去武器優勢后,整74師無法抵擋住華野多個縱隊的進攻,激戰三天三夜,這支國軍主力最終覆滅,張靈甫身亡。
在后來的許多軍事評價中,不少人認為張靈甫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整74師孤軍冒進。粟裕卻說:這是不符合戰場實際的……未免是‘削足適履’,而且也把敵人想得太蠢了。
的確,不能因為整74師最終失敗,就說這個戰術有問題。要是國軍各部真能做到上下戮力,說不定真能“中心開花”,到時局面就是兩級反轉。奈何張靈甫高估了友軍、低估了華野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