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常人的邏輯中,有因才有果。
比如,一個人因為殺了人,所以被槍斃。而不能是,一個人因為被槍斃了,所以他殺了人。
這應該是小孩都能懂的邏輯。
然而在國際上,很多時候并不是遵循小孩都能懂的邏輯,而是反著來的。
2022年11月15日下午15:40左右,一枚導彈擊中了波蘭東部盧布林省赫魯別舒夫縣普熱沃多夫村,造成兩名平民死亡。
當時俄烏沖突鏖戰正酣,那么這枚導彈是俄羅斯發的呢?還是烏克蘭發的呢?
如果是俄羅斯發的,就意味著俄羅斯侵略了波蘭,并造成兩人死亡。
波蘭是北約成員國,按照《北大西洋公約》第5條,針對北約成員國的任何攻擊,都應被視作對所有成員國的攻擊,那么俄羅斯打了波蘭,就等于打了美國,打了北約所有國家,包括美國在內的北約所有國家都要聯合起來打俄羅斯。
這就意味著在俄烏沖突中,美國以及北約就要親自下場打俄羅斯。
所以,這枚在波蘭爆炸的導彈,它所造成的后果,不單單是兩名平民死亡,而在于美國是否要親自下場打俄羅斯。
地球人的神經一下子就緊張起來了,人們都在關心,這枚導彈是不是俄羅斯發的?
而我當時不關心這個,我關心有關各方怎么說。
凡是希望美國親自下場打俄羅斯的,肯定會說這枚導彈是俄羅斯發的。凡是不希望美國下場打俄羅斯的,肯定會說這枚導彈不是俄羅斯發的。
比如,波蘭外交部連夜就召見了俄羅斯駐波蘭大使,要求對方“立即給出詳細解釋”。
我就納了悶兒了,你都沒搞清楚這枚導彈是不是俄羅斯發的,憑什么讓俄羅斯要給出解釋呢?你咋不讓美國給個解釋呢?
由此可見,是誰發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認定是俄羅斯發的,只要認定是俄羅斯發的,就有可能推動美國親自下場。
所以,當時波蘭召見俄羅斯大使這事兒,讓我們明白了,波蘭特別希望美國下場。果然,他們晚上召見了俄羅斯大使,第2天白天,波蘭總理莫拉維茨基就表示,波蘭正在研究行使《北大西洋公約》第5條的權利。
那么,烏克蘭會認為是不是俄羅斯發的呢?
你可能會說,那這需要調查。
錯!
不需要調查。只要烏克蘭希望美國下場,他就一定會說是俄羅斯發的。
果然,都還沒調查呢,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就開始嚴厲譴責波蘭遇襲事件,說“俄羅斯的導彈擊中了波蘭”,“俄羅斯的恐怖會繼續下去”?!斑@是對北約集體安全條約的打擊,是一次非常嚴重的升級,我們必須采取行動。”他還對波蘭說:“烏克蘭永遠支持你們”。
狗屁,波蘭需要你烏克蘭支持嗎?你自己日子都過不下去,你怎么支持別人?你無非就是想借波蘭兩名平民之死拉美國下場,讓美國和波蘭支持你烏克蘭。
當然,波蘭也罷,烏克蘭也罷,他們說的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看美國怎么說。
同樣的道理,在未經任何調查的情況下,美聯社先是報道說,三名匿名美國官員表示,初步調查表明,導彈是“烏克蘭針對一枚俄羅斯來襲導彈所發射的”。然后是美國總統拜登表示,“初步信息”顯示,落入波蘭的導彈并非來自俄羅斯。
看來美國人的意思是不是俄羅斯發的,當然他們都沒調查。萬一是俄羅斯發的呢?
緊接著,美國國防部發言人賴德說,在獲知事實之前,五角大樓不會談論《北大西洋公約》第5條的適用性問題。
這才是最要命的,比拜登說的話還要命。
因為美國不想討論《北大西洋公約》第5條,所以那枚導彈就不可能是俄羅斯發的。
為什么呢?因為如果那枚導彈是俄羅斯發的,美國憑什么不討論《北大西洋公約》第5條呢?
為了能夠不討論《北大西洋公約》第5條,所以那枚導彈就“必須”不是俄羅斯發的。
果然,西方世界經過了一輪裝模作樣的調查,發現那枚導彈真的不是俄羅斯發的,而是烏克蘭發的。
我看到這個結果之后就想笑。事件剛剛發生時,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第一時間就譴責了俄羅斯,結果弄了半天是他自己發的。
其實,我們也不能100%地確定,那就不是俄羅斯發的,就一定是烏克蘭發的。關鍵是,只要美國不打算下場直接打俄羅斯,就不能認定是俄羅斯發的,那就只能是烏克蘭發的。
可憐的烏克蘭!
這是沒辦法的事。
我今天說這件事情,是想分析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最新的沖突。
2025年4月22日,印度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發生恐怖襲擊事件,至少26人死亡。這件事情被認為是這個地區“25年來最嚴重的針對平民的襲擊事件”。
這事兒確實很大,是一起非常嚴重的恐怖襲擊事件。印度總理莫迪立即中斷對沙特的訪問回國。
那么,這事兒是誰干的呢?
按正常的邏輯,應該調查。
然而印度總理莫迪在事件發生的第2天,4月23日,就認定這是巴基斯坦干的,具體的說法是巴基斯坦指使恐怖分子干的。
朋友們發現了沒有?到底是誰干的,國際上經常是不調查就認定的。這再一次證明了,誰干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接下來要怎么做。
反過來說,因為他接下來要怎么做,所以他就必須怎樣認定是誰干的。再請注意,到底是誰干的,不需要調查。當然,表面上的裝模作樣的調查,也可能會走個過場。
果然,印度總理莫迪認定是巴基斯坦干的,立刻就對巴基斯坦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這每一個措施都非常要命:
比如,關閉了印巴之間唯一陸路口岸。由于印巴之間沒有飛機,所以關閉了唯一的陸路口岸,就等于切斷了兩國間的一切交通。切斷了交通,自然也就切斷了貿易。
再比如,不再允許巴基斯坦人進入印度,已經在印度的巴基斯坦人必須在48小時離境。這就關閉了人員往來。
再比如,在印度的巴基斯坦全部武官被列為不受歡迎的人,限期一周離境。并把印度駐巴基斯坦的全部武官撤回,同時把印度駐巴基斯坦的人數從55人縮減到30人。
同時,莫迪還發誓,“要查明、追蹤和懲罰每一個恐怖分子,以及他們的操縱者和支持者,我們將追捕他們,直到地球的盡頭。”
以上措施和情緒,都是非常嚴厲的。然而我要說,最要命的是下面這一條措施:
暫停執行《印度河河水條約》,停止河水共享合作,直到巴基斯坦“可信且不可撤銷地”放棄對跨境恐怖主義的支持。
這就要了巴基斯坦的命了。
那條印度河,其實起源于中國西藏,然后從中國流到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再流到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70%的農業用水和生活用水都依賴這條河。
兩國在1960年,在世界銀行的牽頭組織下,簽訂了《印度河河水條約》,大體意思就是印度不能切斷印度河的河水。
4月23日,莫迪宣布暫停執行印度河水條約,意味著印度隨時可以切斷對巴基斯坦的供水。同時也意味著他也可以先把水蓄起來,等到攢夠了,尤其是夏天水多的時候,突然開閘放水,把巴基斯坦淹沒成一片澤國。
你說這要命不要命?
我們常說有比較才有鑒別,面對印度可能切斷巴基斯坦的水源,這事我們還需要比較一下。
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兩個國家矛盾很大,一直在扯皮。在1965年爆發了第1次印巴戰爭,1971年爆發了第2次印巴戰爭,在1999年又爆發了大規模武裝沖突。
然而,上面三件大事發生的時候,印度都沒有切斷巴基斯坦的水源。
而這一次,印度要切斷巴基斯坦的水源。
你說事兒大不大?
可以非常確定地說,印度如果斷了巴基斯坦的水源,巴基斯坦只有打仗這一個選擇。
你想啊,70%的農業用水沒了,70%的生活用水沒了,印度還有可能在上游蓄滿水之后突然放水造成洪水災害,不打仗也是個死,那為啥不打一仗呢?
還有更要命的,印度和巴基斯坦是兩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你說這兩個國家要是打起來了,怎么得了?
當然最重要的事情是,這兩個國家都是中國的鄰國,其中巴基斯坦還是中國的鐵桿盟友,俗稱巴鐵。
這兩個國家要是打起來了,自然是對中國極其不利。
這才是我要認真捋一捋這件事情的根本原因。
我們再回頭捋一捋這件事情的邏輯,起因是由恐怖分子襲擊了印度人,死了26個,印度確實吃了大虧??蓡栴}是你調查都沒調查,你怎么就認定是巴基斯坦干的呢?
運用我今天節目開頭所說的那個邏輯,是不是巴基斯坦干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要干巴基斯坦,所以就說是巴基斯坦干的。
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順便說一句,有沒有可能是巴基斯坦干的?我認為沒有可能。
為什么呢?因為巴基斯坦是中國的鐵桿盟友,這么大的事情,他一定要照顧中國的感受,絕對不會給中國朋友添亂。
而當下中國和美國在貿易戰、關稅戰上正在較勁。美國對中國加征高額關稅導致中國大量的商品沒辦法賣到美國了,那么中國要想辦法把這部分商品賣到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或者賣到中國國內。
所以我們需要在世界上廣泛的團結朋友,同時要在國內擴大內需,爭取盡可能的把原本賣到美國、現在賣不到美國的那部分產品,給消化掉,或者叫替換掉。
這么要緊的時候,如果巴基斯坦和印度打起來了,中國必然分心,必然影響中國解決貿易戰帶來的困難。
中美貿易戰是4月2日開打,4月9日正式實施。中國是4月4日宣布反制措施。
有意思的是,中國在4月9日召開了周邊工作會議。
有的朋友有點納悶,為什么在貿易戰、關稅戰的關鍵時期要召開周邊工作會議?
原因有二:
一是,跟美國的關系就這樣了,那么我們的外交工作就要把周邊工作突出出來。
中國的外交工作格局是這樣的:
“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臺?!?/p>
所謂大國是關鍵,主要就是在說美國。貿易戰開打,跟美國的關系也就這樣了,那么原本排在第2位的周邊工作,事實上就上升到第1位了。
二是,為了打贏貿易戰、關稅戰,我們特別需要有一個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不能讓我們的周邊出現動蕩,來分散我們的精力和資源。
這就是,貿易戰剛一開打,中國就召開周邊工作會議的原因。
在貿易戰、關稅戰的大背景下,中國的周邊工作這么重要,中國對周邊工作這么重視,作為鐵桿盟友的巴基斯坦,不可能不密切配合中國。
所以我的判斷是,即便巴基斯坦平時支持恐怖分子搞印度,他也不可能在這個時候再搞。
同時我們還可以反向思維,在貿易戰、關稅戰的大背景下,中國的周邊問題,對于中國打贏貿易戰和關稅戰如此重要,那么,我們的敵人,會不會選擇在這個領域下手呢?
如果提前幾天,我們可能對這個問題還很難做出判斷,可是非常遺憾的是,當我們還不能準確判斷的時候,周邊真的出了問題。
你有沒有覺得,我們和敵人都想到一個地方去了?
而好巧不巧的是,4月22日爆發恐怖事件的前一天,4月21日,美國副總統萬斯的專機落地新德里,訪問印度,為期4天。
也就是說,發生恐怖事件的時候,萬斯正在印度。印度總理莫迪不經調查就認定這是巴基斯坦干的,而且宣布對巴基斯坦的一系列制裁措施的時候,萬斯就在印度。
這就是這件事情的玄機。
從表面上看,這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事,好像跟中國和美國沒關系。這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之間要打起來,是武裝沖突,好像和貿易戰、關稅戰沒關系。
但是從可能性上、邏輯性看,這仍然是中國和美國之間的關系,這仍然是關稅戰和貿易戰的一部分。
當然我這只是推理,只是可能性之一,請注意,是之一。
如果我這個推理成立,那么就說明,美國在貿易戰和關稅戰上實在撐不住了,所以才出了這樣一個下三濫的招數。
那么事情什么時候可以真相大白呢?我想非常悲觀地回答朋友們,可能永遠都不會真相大白。國際上的很多事情就是這樣。作為中國,應該對這件事情作出相應的反應,作出反應的時候,應當考慮這樣一種可能性。當然,這可能不是唯一的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