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隨著印度單方面宣布暫停執行《印度河水協議》,南亞水脈戰爭升溫。
巴基斯坦急切推進卡拉巴格大壩,看似是在對抗印度的斷水施壓,實際上,是在搶救國家的水源生命線。旁遮普平原、信德南部的糧倉命脈,都指望著這個超大型工程撐起來。但巴基斯坦心里非常清楚,光靠國內的資金和技術,根本撐不起這么大的一盤棋。這一次,真正把卡拉巴格推向可行階段的,是中方資本和工程力量。
根據《巴基斯坦黎明報》最新披露,早在去年底,中國電建集團就與巴方簽訂了卡拉巴格預施工支持協議,不僅涉及早期地基處理、關鍵部件國產化預生產,還包括未來水文數據接入“中巴水利大數據平臺”的標準。簡單說,中國不只是幫巴鐵修一座大壩,而是幫他們搭起從水源調度到能源輸送、再到智能管理的完整水脈體系。而這,才是真正讓外部勢力坐立不安的地方。
卡拉巴格一旦建成,加上正在同步推進的科哈拉、尼魯姆-杰盧姆兩大水電站,巴基斯坦將首次擁有對印度河流域下游水脈的主動調控能力。旱季能保灌溉,洪季能緩釋洪峰,電力與農業雙保險,甚至能間接影響到印度下游旁遮普邦的農業水安全。在南亞這種以水定局的環境里,這意味著掌控水,就掌控了糧食;掌控糧食,就掌控了區域秩序。
正因為如此,真正的阻擊才開始了。
據《印度斯坦時報》小字版塊透露,印度RAW情報部門已經在信德省、開伯爾-普赫圖赫瓦省暗中扶植“水資源平權運動”,在社交平臺放大“卡拉巴格大壩破壞地方水權”“剝奪下游生存權”等論調。同時,美國南亞戰略研究中心也連續發布五份政策簡報,名義上是關注水資源公平,實際上不斷引導巴國內輿論,鼓吹“反卡拉巴格”、質疑中央集權。表面講人權環保,實際干的,是離間、挑撥、干擾的老套路。
與此同時,金融資本層面的絞殺也在暗中展開。《金融時報》南亞版披露,一些國際開發機構通過修改貸款評級標準,將中資參與的水利項目融資成本大幅抬高。以卡拉巴格為例,原本預計融資利率為年化4.8%,被人為拔高到6.5%以上,導致巴財政部重新評估回報率,從而拖慢審批和資金撥付節奏。看似市場定價,實際上是隱蔽金融戰,專挑中巴合作的命門下手。
這些表面分散、實則精準的阻撓動作,最終的目標只有一個——讓卡拉巴格項目陷入泥潭,拖死巴基斯坦建設自主水脈的最后機會。一旦失手,巴基斯坦未來仍將被鎖死在看天吃飯、靠人輸血的惡性循環里。
而這背后的博弈,更加復雜。因為巴基斯坦政府內部非常清楚,卡拉巴格不僅僅關乎水利工程,更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國家自救。中巴之間有一份業內低調流傳的“DWP-水能快通協議”,規定如果卡拉巴格在2026年前主體完成,中國將追加120億美元以上的南亞區域水電投資。如果無法按時推進,這批資金將轉向東南亞其他國家。這不僅關系到巴基斯坦自己的一條河,而是中巴能源走廊未來十年的格局鋪排。
這就是為什么,即便面臨地方阻力,即便知道外部攪局勢力虎視眈眈,巴基斯坦也要頂著壓力推進卡拉巴格。
今天圍繞卡拉巴格上演的一切,早已超出工程本身。修得成,巴基斯坦能自己掌水脈、護糧田、造能源;修不成,它將在沉默中失去談判權、失去穩定,最后只能在夾縫中咬牙求生,所以退無可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