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表姐:
自從生完孩子以后,你會不會和我一樣,常有一種感受:原來生了TA,是我這輩子做過最好的事。
有人說,大人的愛難免會帶著一點私心,只有孩子對父母的愛,才是最無私的。一定也有很多人跟我一樣,在不經意間會發現,孩子不是從我身上奪取了什么,而是讓我變成了更完整的自己。
我們創始人崔璀每年都有一個習慣:在她兒子小核桃生日的時候,寫一封信送給他。今年這封信也如約而至。和往年一樣,看哭。(過往的幾封信在文章末尾,也不容錯過。)
4月28日我們有一場新直播
主題《找到優勢=找到人生密碼》
點擊預約,4月28日我們不見不散
親愛的小核桃同學:
見字如面。
這是你11歲的生日,我答應過自己,每年生日,都要給你寫一封信。
這封信,寫得五味雜陳。
因為在你11歲生日那晚,你大哭一場,你睡著后,你爸爸看著我問,是不是很難過。
我說,更多是醒悟,我放棄了一個11年來的幻想。
事情要從你生日前的一個月開始說起。
有一天我下班回家,你兩眼放光跟我說:媽媽,我策劃好了我的生日party。
先邀請同學一起吃飯,聯機玩《我的世界》,再一起玩桌游,然后到草地上玩抓人游戲,我設計一個復雜的線路!
想想都是放飛自我的快樂一天。
那天,離你生日還有一個月。
接下來的日子,你定了餐廳,采購了當天格外需要的零食飲料,遠在新加坡的姨媽給你定了蛋糕。
一切似乎都在有序推進。
你幾乎是盼星星盼月亮,想到就開心的不得了。
“啊呀,怎么還沒到我的生日呢?”
有句老話說,期望越高,失望就越大。
我好討厭這句話,它太殘忍,以及,太真實。
臨近生日的那一周,你得了重感冒,天氣預報顯示,生日聚會那一天,氣溫驟降15度。
雖然你有些失望,但還是同意取消了戶外環節,我聽到安慰自己:幸好還有室內游戲。
但也并不如你所愿。
由于你邀請時提醒大家帶iPad,男生們一進包廂,就紛紛陷入了游戲世界。
我跟爸爸分別進去看望你們的時候,恍惚覺得進入了一個網吧。
我問你,需要爸爸進來帶一下節奏嗎?比如集體召喚大家來玩桌游?
爸爸問你,要不要招呼一下新來的同學,有些女生不喜歡玩游戲。
你頭也不抬回我們,“我們小孩的生日派對都這樣的,不用招呼。”
我以為是我不太了解青少年社交生活。
結束時我跟爸爸一個個把同學送回家,你在車上感嘆,時間怎么一下子就過去了。
我以為你是覺得太開心了。
萬萬沒想到,這一天結束時,360度大逆轉。
晚上睡前我們照例聊天,我問你,今天生日你覺得怎么樣?
你說,還行。
我有點意外,“具體說說?”
你抗拒,“不想說了,我好不容易自己消化了。”
我敏銳地聽出了你的失落。
換了一個問法:“哪些地方調整一下,會更好呢?你說來聽聽,明年我們就可以優化啊。”
接下來你說的,讓我大吃一驚。
你說,他們都不按照我設計的流程玩,都在玩自己的游戲。
我覺得不是在給我過生日。
我知道有人不想玩游戲,有人甚至還跑到餐廳樓下自己去玩,你提醒我要照顧同學安全時,我知道你是對的,但做不到強迫他們。
我覺得我已經不是我自己了。
我的反應,我的行為,我不知道我怎么了。
我覺得我靈魂出竅了。
我好像理解了:所以你說“時間一下就過去了”,更多是遺憾,你有更想要的理想局面,但是已經結束了。
你哇一聲哭出來了。
你哭得好傷心。我很久很久沒見你這么傷心。
哭完,你餓了,吃了一碗銀耳湯。
趁這個空隙,我跟你簡單復盤了一下,接納情緒,但是事情總歸要講清楚:
“你一個人hold住十幾個人的party,已經非常非常厲害了,我們幾乎沒有插手過。這必須要承認,你的獨立性,總控能力,都非常卓越。
但是操辦這樣一個活動,是需要非常精細策劃的,沒有達到效果,不是你不行,你不好,也不是同學不配合,而是策略不對,玩游戲不是一個很好的安排。
同學們在家都不怎么被允許玩游戲,有這么個場合,那還不都撒開了玩。在游戲面前,還要讓同學們都聽你指揮,太考驗人性了。
我很抱歉,沒有提前支持你。
同時,我們要承認,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幫助,爸媽就在外面坐著,隨時可以向你提供幫助。能求助,也是一種能力。”
聊完,你明顯輕快了起來,躺回床上,秒睡。
第二天,我看你腫著兩只眼睛,但是精神很好,我知道,事情經過仔細地探討,是有明晰和療愈作用的。
于你而言,這件事翻篇了。
于我而言,這是我第一次意識到,不管我多么努力,給你打造多么金色的童年,人生這條路,該吃的苦,你都不會少吃一丁一點。
我才發現,我一直有一種隱秘的幻想:
在自我探索這條路上,我經歷了這么多,吃了這么多的苦,深知有多難,多痛,于是心里希望,你不要經歷這些。
在你很小的時候,我就不斷跟你交流你的情緒,你的困惑,我試圖讓你更多地理解“自己”;
而你也早早展現了在這方面的天賦,你比我小時候要更會表達需求,也更能看懂人情世故。
8歲時,看我在網上被人罵,你會跟我說,媽媽,IP就是要挨批的。
9歲時,看到我在處理沖突,你會跟我說,別人不喜歡你,其實是他們不喜歡自己。
10歲時,在爸爸被我吐槽后生氣時,你安慰他:“爸爸,難道你還沒看出來嗎,我跟媽媽都是用“討厭你的方式”在愛你。”
我誤以為你懂得了這么多,會少經受一些成長的疼痛。
不,并不會。因為那些道理只是道理,而體驗才是最高的權威。
別人的思想,自己的思想,都不及你的體驗具有權威性。
任何一個人,都必須一次一次返回到體驗中,去發現生命的真相,因為它存在于成為自己的過程之中。
沒有任何辦法可以取代這個過程,《圣經》不行,弗洛伊德不行,不是上帝的啟示,更不是爸媽的呵護包辦,只能是你自身的直接體驗。
你不是不知道“表達自己需要”很重要,但是當你的需求跟同學的需求沖突時,你被卡住的那個瞬間,你感受到的混亂,疼痛,慌張,是最寶貴的。
knowing 是對世界的認知方式,可以通過頭腦學,但being 才是人存在的狀態,是心的明悟,只能體驗,以肉體和心。
《悉達多》里有句話:
「任何教義都沒用。
我想要在自己這里學習,
我想要做學徒,我想要認識自我,
悉達多就是秘密。」
這個秘密,他探尋了一生,直到他說出:
我不再將這個世界
與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圓滿世界比照,
而是接受這個世界,愛它,屬于它。」
那一天,悉達多垂垂老矣,帶著平靜的微笑。
他這一路,走得千難萬阻,鄙視欲望,追求欲望,仍感覺不到意義,他苛待自己的肉體,滿足自己的肉體,仍內心空洞,不斷追求。
每個人都是悉達多,凡夫即佛。
我絕不能,也做不到,替代你經歷這一切。
思來想去,我唯一能支持到的,是給到你一段有助益性的親子關系。
盡可能真實,我們很多成年人,都沒有真實的認識自我,所以我會盡量以“我需要”作為跟你溝通的原則,而不是包裝為“你應該”;
我會盡可能接納和欣賞你,無條件的相信你是一個具有自我價值的人,是一個獨立的人,值得尊敬和欣賞。
在你痛時陪著你,在你哭時擁抱你,在你想要聊聊時傾聽你。
再多再多,跟你一起復盤,提出我有限生命經驗的一些看法。
僅此而已。
剩下的路,只能靠你自己走了。
每個人都得自己走,獨自行過生命,蒙受玷污,承擔罪過,痛飲苦酒,尋覓出路。
但我向你保證,這會是一顆苦味的糖,品著品著,有甘甜滲出。
至于怎么品,什么時候能品出,全權交由你。
11歲的小孩,歡迎你與這個世界真實交手。
生日不是慶祝你出生,而是慶祝你,存在。
附上前幾年寫給小核桃的信:
(點擊標題就可以看啦)
給3歲的小核桃:
給4歲的小核桃:
給6歲的小核桃:
給7歲的小核桃:
大家好,我是崔璀小助理。
我想邀請你 4月28日中晚上8點,來看看我們的直播,主題是:《找到優勢=找到人生密碼》。
點擊預約,4月28日我們不見不散
4月28日晚上8點,等你來。
點分享再看,讓美好的能量流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