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廣西正遇到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災害”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干旱,這也是現在新聞所說“六十年一遇的旱情”的說法由來了。
當然了,天旱無水,原因很多,話題也多,自然的,和水利設施有關的話題也被人提起了。
自去年以來,在鄉鎮轉,都可以見到現在桂平部分鄉鎮都在加緊修水利設施,像在社坡,石咀,尋旺,大洋,南木等等,經過路邊,隨處可見水渠的修建施工。
現在的修水利設施,主要是修電灌站,在石咀鎮的潯江邊都可以看到一個很大的工程施工,據和附近居民聊天了解,好像是電灌站,就是為了以后遇上旱情,抽潯江水以灌溉;還有見到部分水庫也得到了加固與修整,自然的,更大面積的工程,則主要是修水渠,這就是水利工程的“最后一公里”,最后把水送到田間地頭的。
不管怎么說吧,電灌站,水庫,水渠這也是這個時代常見的水利設施了,
在五六十年代的時候,桂平也有過一次水利設施建設高峰,可以說,現在桂平范圍內,各鄉鎮中叫得上名字的水庫,基本上都是那個時候的打下的底子,如西山水庫,金田水庫等等,這個時期以后新修的水庫,相對來說沒增加幾個。
當然,隨著時代的社會環境,種種變化之下,那個年代建的水渠,有的依然在發揮著作用,有的則不再使用了,廢的廢,拆的拆,改的改,像桂平西山水庫的引水灌渠,基本上沒用了。
在一些鄉鎮中,如南木,下灣,尋旺,大洋等,鄉道邊都還可以看到那個時代以來修的水利設施遺存,那就是——“飛渡漕”,“飛渠”,也是偶見一段,依然有點“突兀”的立在野外。
因為在那個時代的水渠道有個特點,就是喜歡架空,所謂“飛渡漕”,“飛渠”,即是在一些區域,人們根據實地的地形,地勢,建“飛渡橋”,或是立柱走渠,簡單說,就是為水“搭橋”,橋面上是“水槽”的樣子,讓水在高空上流過。
這可能也和當時的思想有關系,天大,地大,少占用地面,只建立柱架高水漕,珍惜地面的種植面積。
也可能也是因為那個時代的條件限制,條件艱苦,沒錢,沒電,更沒能力建設水泵站,為了克服這些困難,只能因地制宜的利用高度落差來建設水渠走向,建起這種“渡漕橋”,利用“水往低處流”的自然條件來完成水跨度的灌輸,利用落差直接灌溉到田。
現在在一些地方,就在鄉道邊,如果留意一點,都還能看到一些那個時代建的“飛渡漕”,建設得還是很高的,二三米高的還不算啥,更有二三十米高的。
當然了,幾十年過去,現在看到這些“渡漕”,可能覺得有點破敗,但這在當年可是很重要的水利設施,也是那個時代水利建設的重要見證了。
如今,條件不同了,也看到地方在加大水利建設的投入。聽別人議論,以后沿桂平三條大江(黔,郁,潯)建設的電灌站,除了有直接灌溉的功能,據說還可以在遇旱缺水之年,直接抽水到相關的水庫,當作存水用。
如果真有這功能,那就可以大大減輕因天氣引發的旱情的影響了。
當然了,這就要更大的資金投入了。
讀史知今,宣傳廣西各地歷史人文,展示地域風貌,講述廣西的舊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