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會議現場
詩歌是人類的共同語言,是心靈的火種。4月26日-27日,“從吉拉布拖到星辰大海:吉狄馬加詩歌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研討會”在四川西昌舉行。本次活動由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西昌學院聯合主辦。來自中國、美國、英國、德國、意大利、波蘭、斯洛文尼亞、加納等國內外百余位詩人、評論家、翻譯家,相聚西昌,以多維視角探討了吉狄馬加的詩歌創作,在民族文化傳承與世界文學對話層面的重要價值。此外,本次會議的議題還涉及到新文科背景下的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
為促進中國詩歌走向世界,中國詩人與世界各國詩人對話作出重要貢獻
中國作協副主席、作家、評論家邱華棟為活動發來書面致辭。他贊揚吉狄馬加不僅致力于詩歌創作,更具有拓展中國當代詩歌的影響力,具有與世界最優秀詩人對話的能力,認為吉狄馬加“用語言的余溫熔鑄青銅般的詩句,在彝族文化的千年血脈與全球化浪潮的劇烈碰撞中,開辟出一條獨特的詩學路徑。”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張清華在現場致辭中也認為吉狄馬加“對于大涼山、對于彝族歷史文化的書寫,對土地和人類家園的歌贊,對于生命本身的吟詠,早已走出了國門,通過數十種語言、一百多個譯本,成為了世界各國愛好詩人和讀者的共同財富。吉狄馬加為促進中國詩歌走向世界,中國詩人與世界各國詩人對話作出重要貢獻,也成為了一個真正的范例。”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張清華
在主旨報告環節,國內外眾專家學者圍繞吉狄馬加詩歌展開了多方位解讀。四川大學曹順慶教授以“文明互鑒:人類文明的共生密碼”為題,揭示了詩歌作為文化使者的深層邏輯。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會長朝戈金,解析了吉狄馬加如何在保持本地文化本色的同時,又構建跨文化的詩意空間;《世界文學》雜志原主編、詩歌翻譯家高興則分享了羅馬尼亞作家對吉狄馬加詩歌的深情共鳴。
《世界文學》雜志原主編、詩歌翻譯家高興
用詩歌對現代生態文明和全球自然問題表達憂思和關切
詩評家徐敬亞做了題為“民族與世界的三重詩歌通道 ”的講演,他從吉狄馬加的長詩出發,通過其種族意識中的時空觀、生命觀、語言觀,以進一步探求民族與世界的三重通道。中央民族大學敬文東教授以“頌歌、我-你關系與知音”為線索,解構了吉狄馬加詩歌的贊美能力和道德力量。意大利詩人圭多·奧爾達尼將吉狄馬加比作“東方的聶魯達”,盛贊其作品在情感表達上,既有朱塞佩·翁加雷蒂式的細膩,又有切薩雷·帕韋塞敘事風格的影子。這種平衡恰到好處,避免了詩歌流于單薄,賦予詩歌如同雕塑般立體且富有質感的表達。
嘉賓合影
波蘭女詩人卡麗娜和斯洛文尼亞女詩人孔嘉都指出,吉狄馬加不僅關注自己、親人和同胞,更將視野更廣闊的投入到國家、全人類。在他的長詩《裂開的星球》《應許之地》中,對現代生態文明和全球自然問題表達了自己的憂思和關切。分組報告環節,西昌學院文化傳媒學院院長張富翠、南京大學教授任東升、西昌學院語言文化學院院長阿牛木支、湖南師范大學學者草樹等人圍繞“吉狄馬加詩歌的在地性與國際性書寫”“家園意識與存在之思”“新文科背景下的漢語言文學學科建設”等議題展開熱議。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