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逛花卉市場,居然遇到了一家賣棉花花的。蓬松,柔軟的棉花團在手掌與指尖中絨絨的觸感,好像瞬間又回來了。輕盈,純凈,邊緣散開著的棉絮,似乎帶著陽光的溫度,在光與影的作用下,勾勒出霧一樣的柔光,像盛開了的云朵,或者像極了窗外那小堆沒有融化的雪花。
春蠶吐絲,化繭成蝶,棉花枯萎,卻盛放了云朵。這一切,便是自然給人類的最好的禮物。雖然在生活中,我們已經很難見到棉花原本的樣子,卻依然能感受到它的溫暖。
一朵白色如雪的棉花,卻帶著舒適的溫暖,那毛茸茸的四處漫開的棉絮,像極了和煦的陽光在我們皮膚上慢慢爬過的感覺。而我們對那片云的所有感覺,也只能通過意識中的味道和觸感來完成啦。
這種味道和觸感其實提供了一種隱喻。這種隱喻幫我們完成了視覺和觸覺之間的隔空轉換。視覺本身也可以有觸覺的,就好像我們在用眼睛觸摸著那團棉花,所感知的它的溫暖。德勒茲在《感覺的邏輯》這本書中,就提出了“觸覺的視覺”的概念:“因為視覺本身在自己身上發現一種它所具有的觸摸功能,而且這一功能與它的視覺功能分開的。
眼睛是人類最重要的視覺感知器官,為我們提供本能的視覺感官體驗,“視”是眼睛被信息刺激的過程,而“覺”是眼睛受到刺激后,大腦對事物的感受辨別過程。往往只需要瞬間,身體與形象就會完成相互滲透,觸感與視覺也會完成的融匯和混合,將客觀的事物的物理性轉譯并傳輸到人的主觀身體感受之中了。
在絲毫沒有察覺的狀態下,“視覺的觸覺”傳達的意象超越了敘事,這種意象又完全來自每個人的記憶和經驗之中。棉花的這種視覺觸感中的溫暖就是這樣吧,也許真的混入了我們對動物的絨毛所帶來的溫暖吧。
那年在芬蘭,聽當地人講過一個很凄美的神話故事,傳說有一種植物,旁邊總是有一只小羊羔執著的啃著它的葉子,夜以繼日,認認真真的,直到葉子被啃光自己被餓死,小羊羔的身體會變成白色的“羊毛”,供人們來采摘。那個“羊毛”裹在身上,和羊毛一樣暖和,而且還可以拉成很細的線,進行各種形式的編織。
最早的棉花就是被人們稱為“樹上的羊毛”。 事實上,早在公元前5世紀,,在游歷過兩河流域的古希臘歷史學家西羅多德,就提到過在身毒國(就是古印度)生長著一種長有“羊毛”的樹,每到收獲的季節,遠遠望去,像一片片的羊群。
那一片片的羊群終將會變成更纖細的樣子,纖細到如根根發絲。這發絲又被捻成了一根根的棉線,在織成棉布,就這樣,那像一朵朵棉花糖的云,被變成了一片片能透徹光亮的薄片了。
入冬之后,家里的棉衣,千層底的棉鞋,厚實的被子,都是棉花一片一片絮成的。偶有幾絲棉絮從衣角的縫隙中冒了出來,順手揪下來,放在手心里,能摩挲好久。媽媽會特別收集這些細碎的棉絮,捻成個棉繩,做成燈芯。
前幾年和魯大姐一同琢磨的一條毛巾,就按這個邏輯來嘗試的。通過日曬,讓棉花好好的保留下陽光的味道,采用強彈弱梳的方法,盡量保留棉花的蓬松度和纖維不被破壞,然后用手順著纖維扭轉成棉繩,再用木錠緩緩抽紡成紗,退合成線,這時候,棉線的粗細機理自然隨機多變,纖維因強彈而變得橫豎彎曲,經緯織造而形成了諸多大大小小的不同的空氣室,使毛巾變得蓬松度非常好,吸水率也特別高。放在手里, 軟軟的,帶著一種來自于田野深處看不見的馥都的香,混合著泥土和青草的氣息,再次鋪面而來,真的就像托著一片棉花。
雖然從毛巾、衣物,甚至是我們用的紙幣,生活中的棉花,早已變成我們不認識的樣子,甚至不會意識到它的存在,但是,棉織物給我們帶來的那些溫暖,以及棉線上獨有的,帶著摩挲質感的柔順與舒適,讓我們想到它本來的樣子,最初的味道時,依然會在意識中被喚醒,隱約地浮現出來。
這種體驗與感知,我們無法用準確的概念去表達,卻絲毫不影響我們借用它去表達我們的情感。溫暖、冰冷、光潔、粗糙、木紋、金屬……不同材質的器物,給我們帶來不同的感受,它不僅僅是視覺的,觸覺的,還能夠觸發我們記憶中其他的感知片段。
結婚那年,老岳母特意請彈棉花的師傅,彈了八斤棉花,親手為我們做了兩床婚被。我們本來已經準備好了羽絨被,可老岳母執意要讓我們用這個,也許是她擔心羽絨被不夠“暖”吧!
龍鳳呈祥的緞子被面上,細密的針腳規整的排列著, 每個被角都45度嚴絲合縫的對齊著。按著老理兒,婚被要做成六斤或者是四斤的,取“四平八穩或是“六六大順”之意。婚被的被角也要縫成斜的,應該是諧音“諧”字,預示著和諧和睦,而每一個被角也都縫了兩枚銅錢,一共縫上了八枚,寓意著家庭財運興旺、財源滾滾。
婚被也不能在被芯上面直接套被罩,而是要有里有面,就是有被面和被里。縫被面和被里的時候,也必須一線到頭,中間不能斷線,不能接線,不能結線疫瘩……。
一切都按著說道兒,按著規矩運行著。禮兒多,講究和規矩就更多。這個禮兒,就是基于社會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對現實形成的一種固定的情感,轉換成特定的意義,而形成的符號的內在秩序。
生活中蘊含著情感,而情感在一定意義上,其實是道德和價值在生理上的一種生理評價和體驗。當特定的行為被賦予了某些情感,就會衍生出特定的形式,而這個形式會依據社會的規則和秩序所形成的價值感,創造出約定俗成的、固化的符號秩序,形成完整的共享符號系統。符號系統雖然與真實發生關聯,卻指向了更深層的意義。這樣,符號自循環系統也就代替了符號對真實世界的表征。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蓬松的棉花、細細的線和密密的縫應該就是被賦予了意義的符號系統,而這一切就是在老岳母心中那一直掛念的“暖”吧!符號對每個人的意義是不同的,卻充當著價值判斷的標準。行為不斷的重復,情感也不斷在被累積,被無限的放大著,逐漸疊加升華成,足以符合我們自身邏輯的意義。
當器物所隱含的東西超過顯而易見和直接的意義時,就可以說具有象征性,而且它有個廣泛的社會文化層面,誰也沒法替代這層面下正確的定義,也沒法作充分的說明。軟綿綿的棉花被賦予了更深層的意義,作為情感、物體和象征,棉花成為人類賦予它的全部想象,而此想象全體,又始終在無限伸延之中。
一個可持續的精神世界能夠解釋所有事情的意義。而一個精神世界以何種意識為本,決定著一切意義如何被解釋。趙汀陽老師的這段話,把這種關系描述的非常清晰。
多謝大家的關注,我們的新書已經出版。
我們的研究和寫作還會繼續,雖然路一定很遠,一定很長。我們也愿意繼續分享我們的迷茫和走出迷茫的那種快樂,分享我們所能看到的值得珍惜的一個個日常,以及它們生長出的世界......
同時,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和我們一起看到。看到那個看不見的日常。 期待一起相聚,一起尋日用之道,一起發現日用!
發現日用:https://item.jd.com/10122723675768.html
日用之道:https://item.jd.com/10122721588242.html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