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筆被攥出濕印子,
橡皮擦破了紙,
歪歪扭扭的“鳥”字少了一點,
媽媽手指敲著桌面,“再寫五遍!”
孩子淚水蓄滿眼眶,
十分鐘只寫了3個字。
快上二年級了,
生字還是一塌糊涂,考10個,錯5個。
不是多一筆,就是少一畫,
再不就是同音字、形近字弄混淆。
“為什么‘鳥’比‘烏’多一點?”
“怎么區分‘礻’和‘衤’啊?”
“‘鼠’的筆畫太多了,我記不住!”
6年前我被孩子問到這樣的問題,
身邊的大多家長是讓孩子反復寫、重復記。
但這個方法,我家孩子有點排斥,
耗費大量時間,記憶效果仍不理想。
為了不消磨孩子的識字積極性,
我只能另辟蹊徑。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識字的基本途徑。
我開始嘗試通過閱讀來幫助孩子識字。
從親子共讀過渡到自主閱讀,
我們用了3個月,識字量噌噌漲。
四年級我們預習的時候,
我發現很多生字孩子都認識。
這就歸功于之前閱讀的積累。
之前有家長問過我讀什么、怎么讀。
我覺得要遵循3個原則:
01 要選擇孩子感興趣的書
這個很重要!
就像孩子愛吃米飯,
家長只準備饅頭,
回頭還怪孩子吃得少。
孩子不是很喜歡吃的東西,他能吃得多嘛?
閱讀也是同理。
對于孩子不感興趣的內容,
讀的時間長就是變相地折磨,
反倒容易消磨孩子的讀書興趣。
所以,準備各種不同類型的圖書就很有必要。
02 內容不要太長
對于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
他們的專注時間可能在15~20分鐘。
最開始,我安排短故事,
一個故事幾分鐘就能讀完。
內容簡短的故事往往情節緊湊,
更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
會不自覺地記住故事中的生字和詞匯,
從而達到識字的效果。
另外,
內容簡短還方便家長進行多次重復閱讀。
每一次的閱讀,
都是對孩子記憶的一次強化。
通過不斷地重復,
孩子對生字的印象會越來越深刻,
記憶也會越來越牢固。
03 一定要有討論的點
閱讀帶動思考!
在閱讀的前期,我們要引導孩子思考。
不然你會發現,孩子讀了很多書,
遇到問題時沒辦法,想表達時沒話語。
培養孩子善于思考、愛動腦的習慣,
還可以為各學科學習打下“善于鉆研”的基礎。
怎么討論、討論什么呢?
比如我和孩子讀《超好玩的大語文》時,
里面有一篇《小青蟲的夢》的故事。
故事內容大致是:
小青蟲因為外貌丑被蟋蟀嫌棄,但它堅持聽音樂,最終在音樂中破繭成蝶,得到蟋蟀的喜歡。
故事雖短,但討論的點很多,例如:
小青蟲有哪些優點
堅持不懈、有自己的愛好、勇于追求夢想。
小蟋蟀有哪些優點
擅長音樂(但它也有不對的地方比如它以貌取人)。
培養情商:
當小青蟲被蟋蟀嫌棄時,
它的心情是怎樣的?它有沒有放棄?
培養批判思維:
如果蟋蟀從一開始就接納小青蟲會怎么樣呢?
讀后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
比如“我覺得小青蟲很勇敢,
面對嘲笑也不放棄夢想。”
問問孩子讀后有什么想法呢?
當孩子能從故事中獲得啟發,
他們會更愿意深入思考,
逐漸形成自己的見解。
同時孩子會在閱讀中找到樂趣,
從而主動去探索更多的書籍。
識字不僅是記住字形,更要理解字義。
孩子記不住漢字、很多漢字弄混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閱讀少了。
“少”有兩點:
01 看漢字的次數少了。
就像我們見到陌生人,
初次見面可能記不住,
但多次見面就會熟悉。
識字也是一樣,
第一次記不住是正常的,
多見幾次就熟悉了,因此要多讀。
02 理解漢字的語境少了。
孩子在不同的語境中見到同一個漢字,
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含義。
通過多讀故事,
孩子能在豐富的語境中反復接觸漢字,
逐漸加深理解和記憶。
比如:【打】字的應用
? 媽媽用衣架打掉衣服上的灰塵。(敲擊,表示物理動作)
? 弟弟哭著說“我要打電話給奶奶!”(撥號,表示抽象行為)
? 周末我和爸爸打了一下午羽毛球。(進行比賽,表示動作,屬于動詞用法)
這樣,識字不再是枯燥的任務,
而是充滿樂趣的學習過程。
當孩子發現故事的美,主動閱讀時,
他們會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
逐漸培養出對語言的敏感度。
識字量當然也是噌噌地漲。
當然,別忘了讓孩子練習書寫!
有句話怎么說:
眼睛會了,手還沒會。
勤書寫,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
寫什么好呢?
可以激勵孩子寫日記、編寫一些小故事、記錄動植物的觀察日志等。
當他遇到不會寫的字時,我會立刻告訴他這個字的寫法。
多練習幾次,孩子書寫的感覺提升了,書寫會越寫越熟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