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多款主力戰機在毫無預警的情形下,跨越山海直飛埃及,參與中埃聯合主辦的“文明之鷹 - 2025”軍事演習。參與此次演習的機型陣容強大,包括運 - 20大型運輸機、運油 - 20空中加油機、空警 - 500預警機,以及殲 - 10S雙座戰斗教練機與殲 - 10C單座多用途戰斗機等。
此次中國戰機編隊毫無征兆地赴埃參演,引發外界諸多猜測,其中主流觀點認為,中國意在借此次演習契機,向埃及大力推介殲 - 10CE戰斗機。不過,印度《歐亞時報》卻披露了一則新動態:埃及方面目前正陷入艱難抉擇,正權衡是否要斥資采購 100 架韓國制造的 FA - 50 輕型戰斗機。
經綜合研判,"炒作殲-10CE推銷說"的論調缺乏事實支撐,中埃聯合空中演訓背后或隱藏著更具戰略縱深的合作布局。值得關注的是,4月27日一則關鍵動態為解讀此次軍事交流活動提供了新視角——當日美國總統特朗普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公開表態,要求美軍及民用船只在巴拿馬運河與蘇伊士運河的通行中享受免繳過路費待遇,并已正式授權國務卿魯比奧組建專項工作組推進落實。
因此,“推銷”殲10CE這一事似乎站不住腳,中埃空中聯合軍演似乎有更大的目標。
聚焦全球戰略要沖之爭,美國對運河控制權的野心已突破地域邊界。世人皆知巴拿馬運河作為大西洋-太平洋生命線的戰略價值,而特朗普政府近期卻將戰略觸角伸向了另一條世界級航運命脈——蘇伊士運河。此舉不僅打破美國傳統戰略邊界,更暴露其構建全球海權霸權的深層企圖。
當前中東戰云密布,美軍雙航母戰斗群在紅海與阿拉伯海形成鉗形攻勢,對也門胡塞武裝實施高強度空襲。軍事觀察家指出,這場看似針對地方武裝的軍事行動實為"項莊舞劍":通過打擊胡塞武裝切斷伊朗-也門海上走廊,進而控制紅海航道咽喉,最終實現對蘇伊士運河的軍事威懾。值得警惕的是,美軍在曼德海峽部署的瀕海戰斗艦與P-8A反潛巡邏機已形成立體監控網絡,其戰略布局遠超反恐作戰范疇。
在此關鍵節點,中國空軍參與埃及軍事演習的意圖已不言自明。事實上,自特朗普政府將目光投向巴拿馬運河之際,中方即已敏銳預判到其后續動作——或將進一步覬覦蘇伊士運河這一戰略要沖。
需特別強調的是,蘇伊士運河作為亞歐之間最短的海上運輸動脈,承擔著全球約12%的國際貿易運量。該航道對中國與歐洲、非洲及中東地區的貨物運輸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價值。數據顯示,中國籍或中資運營船舶占蘇伊士運河通行總量的10%-15%,這一比例遠超巴拿馬運河對中國航運體系的重要性。其戰略地位的特殊性,決定了中方必須未雨綢繆,以實際行動維護全球航運通道安全。
實際上,早在特朗普上臺執政之前,其團隊就已暗中謀劃著一項野心勃勃的“戰略構想”,即妄圖掌控全球關鍵航道,以此作為達成遏制中國發展這一戰略目標的重要手段。
在相關布局中,除了此前已有所提及的蘇伊士運河與巴拿馬運河之外,特朗普曾拋出的吞并加拿大以及格陵蘭島的計劃,背后也隱藏著對北極航道的覬覦之心。北極航道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潛在的經濟、戰略價值,成為了美方眼中的“香餑餑”。
此外,據美國媒體披露,美方還曾試圖以“攔截伊朗油輪”為幌子,對馬六甲海峽實施所謂的“封鎖”行動。馬六甲海峽作為全球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其戰略意義不言而喻,局勢極為敏感。截至目前,白宮方面對于這一消息始終保持緘默,未作出任何公開回應。
盡管局勢復雜,美國近期軍事動作愈發大膽。近日,美海軍陸戰隊借美菲軍演之機,在菲律賓巴丹群島部署反艦導彈系統,從軍事戰略看,此舉明顯針對臺海局勢,似為“介入臺海沖突”提前布局。從宏觀戰略視角,美國這一舉措與特朗普時期妄圖染指全球多處戰略要沖的行徑類似,意在構建對華全方位戰略包圍圈,遏制中國發展、維護霸權。
戰略博弈中,中國展現高瞻遠矚智慧,應對復雜局勢秉持“走一步,看三步”的深謀遠慮,提前預判布局;而美國戰略決策常陷“看一步,走一步”的被動,缺乏長遠規劃與清晰目標,二者戰略思維與能力差距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在圍繞蘇伊士運河等戰略要地的潛在“爭奪”中,埃及作為沿岸國在運河運營、安保方面地位重要,胡塞武裝在也門地區影響力大,在相關海域局勢發展中作用不可小覷,各方應重視這兩個關鍵因素,審慎應對復雜局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