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對話
師語書
《中國素描史》是吳憲生、吳冠華教授申報立項的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分為《史論卷》和《圖錄卷》兩冊。該書入選出版業“十四五”時期出版規劃,并得到國家出版基金的支持。《中國素描史》包含了大量珍貴的史料,該書的出版填補了我國近現代美術史研究的一項空白,是對國家一百多年來素描教學和素描創作的全面總結。該書的出版對于中國的美術教育和美術創作的發展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也為專業和業余的素描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文本資料。
“師語書”第六期特此推出“吳憲生:《中國素描史》”,在中國素描的百年發展中回溯美術教育的根脈與本土路徑的探索。
Q-1
您編著《中國素描史》的初衷是什么?
A: 吳憲生
這本素描史是目前為止國內第一本關于素描的專門歷史,它是國家社科藝術基金項目立項的一個選題。因為我長期從事造型基礎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常常要去查找一些史料,要介紹素描發展的來龍去脈,但是找不到一本能夠比較全面地介紹我國素描發展和教學的歷史著作,所以我萌發了一個這樣的想法,把素描這一百多年來發展的歷史做一個專門系統的研究。
徐悲鴻 《男人體》 32x49cm 1924年
王式廓《血衣》300×167cm 1959年
我出版《中國素描史》的初衷有二:一是全面地梳理素描傳入我國以后各個歷史階段發展的情況,讓我們搞素描教學的師生對素描能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二是我們在教學當中,特別是在中國畫系的教學當中,過去的一些老先生對素描的認識有些偏差,認為中國畫創作不需要學素描。其實素描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它包括的種類非常多,契斯恰科夫式的素描只是其中的一種。
所以我也想借這個機會把“什么是素描”講清楚,讓我們的讀者能夠全面地了解素描作為一種基礎教學也好,作為藝術創作的一種形式也好,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們對素描的理解更加寬泛,在教學當中也可以更加多元,無論是原來蘇派的、法國派的,還是當代的素描,都應該得到發展。
國立杭州藝專的素描教室
徐悲鴻及學生和模特在畫室
Q-2
您是如何選擇書中收錄作者和作品的?這些選擇背后有什么特別的考量嗎?
A: 吳憲生
這是一部全國性的素描史,我在選擇事件或者選擇畫家作品的時候,盡量能夠全面地展現我國所有的藝術院校或藝術機構里面有關素描的教學,同時在風格的表現上盡量能夠做到多元化,這樣才能夠全面地反映我們素描教學或素描創作的面貌。
周昌谷 《老人半身像》67.3x41.5cm 1961年
《中國素描史》內頁
《中國素描史》內頁
Q-3
在編著《中國素描史》的過程中,您遇到了哪些挑戰,又是如何克服這些障礙,確保書籍的質量和學術價值?
A: 吳憲生
這部素描史基本上是對我國特別是1949年以后,高等藝術院校素描教學各個階段情況的概述。可以看出,我國素描教學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經歷了很多波折。在改革開放以后,大家的思想觀念比較開放,能夠比較全面客觀地對待各家各派的素描教學。
吳憲生 《中國素描史》寫作手稿
王華祥 《張大爺》 54.5x39.4cm 1990年
這不是一本專門解讀素描的著作,它要綜合整個素描教學或素描創作發展的歷史,因此史料性成為首要考量。解放以后的史料相對容易查找,關鍵是解放以前,特別是素描引進我國初期以后的有些史料或是有關素描教學方面的內容搜集比較困難。我們先后去了上海土三灣博物館、中國美術學院檔案館、中央美術學院檔案館以及各大美術館、博物館查找資料。
《中國素描史》內頁
吳山明 《女青年》 79x53.5cm 1976年
《中國素描史》內頁
Q-4
素描作為一種造型的形式,從最初受西方素描影響到現在自成體系的中國式素描,您認為素描在中國經歷了哪些中西語境的融合以及本土性的嬗變?
A: 吳憲生
1992年,我帶領中國美術學院師生的素描到北京,參加我們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共同主辦的兩校師生素描教學展。在展覽的座談會上,靳尚誼先生說:“我們的素描已經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也初步有了自己的面貌,但是我們和世界上最好的東西相比還有差距。”我問他:“你認為世界上最好的東西是在哪里?”他馬上回答我:“在意大利。”
素描是從西方引進來的一個畫種,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進入中國,直到1906年兩江師范開設圖畫手工課,才正式在學校的教學當中引入了素描教學。所以粗算也就是一百一二十年的歷史。實際上大發展的過程是1949年之后,隨著中國各個美術院校的成立以及高校有關藝術學科的逐步建立,促成了素描教學的龐大群體,我國學習素描的人數可謂居于世界之首。
李叔同在浙江兩級師范開設人體素描課
素描進入中國,特別是1949年以后,由于中國大量的畫家參與到素描教學當中,這些畫家把自己對素描的理解也融入到了素描教學和創作當中。因此,我們現在素描教學的整體面貌已經不是單一的西式素描了。特別是在中國人物畫的造型基礎教學當中,我們把傳統藝術以線為主的表現特點融入到素描教學當中,從而形成了一種比較鮮明的帶有中國色彩的中國式素描表現方法。一方面豐富了素描表現的手法,另外一方面也通過對外來藝術的吸收改造,提升了我們人物畫創作的水平。
《中國素描史》內頁
方增先 《男子半身像》 35.5x26cm 1950年代
Q-5
在藝術形式與媒介多元化的今天,請您談一談素描在藝術教育中的重要性,我們如何在觀看中重獲造型的主動性?
A: 吳憲生
我覺得如果離開了素描,現代人物畫就無從談起。現代中國人物畫創作最根本的一個內核就在于素描。有了素描,畫家的造型能力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表現人物時,對人物個性的表現、內在精神的表達以及形象的刻畫都有了深入的研究。當年徐悲鴻先生曾經說過:“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我覺得素描實際上是視覺藝術的基礎。
吳憲生 《光復會先賢》局部 1994年
隨著當代科技特別是AI的發展,有人覺得將來是不是藝術造型研究就沒有必要了?我覺得完全不可能。在藝術當中,造型能力不是一種“死”的能力,也不僅僅只是一種簡單的技法,它是一個人整個思維能力和創造性的一種綜合表現。生活當中有很多鮮活的東西,照片是拍不出來的,是通過畫家對生活當中的觀察憑記憶綜合整理,最后創作出來的藝術形象。它不是生活的直接翻版,而是從生活當中輸出素材,并在此素材的基礎上升華成為藝術形象。
吳憲生 《大涼山的母親》 145×118cm 紙本設色 2018年
吳憲生 《立秋季節》 229×345cm 紙本設色 2010年
素描是藝術表現的一種形式,它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在表現客觀對象上有著其他畫種不能替代的獨特一面。素描實際上就是用單一的色調去表現對象。在此過程中,你的修養、對事物的看法、對人物的理解,都會涌在畫面上,你的造型能力、綜合表達能力以及素描的能力,就能夠決定作品的水平。
目錄
書影
作者簡介
吳憲生,1954 年7月生于安徽省寧國市。1978年畢業于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畢業后留校任教,1980年結業于方增先、顧生岳任導師的人物畫研究生班。曾任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人物教研室主任、繼續教育學院院長,現任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國家重大題材美術創作藝委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浙江國際美術交流協會副主席。
來 源|國美學術通訊
采 編|王怡航
編 輯|鄭佳怡
責 編|邱莉麗
審 核|徐 元
中國美術學院官方微信號
投稿郵箱:caanews@caa.edu.cn
“國美學術通訊”官方微信號
投稿郵箱:caarmt@caa.edu.cn
出品:
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宣傳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CAA融媒體中心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