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這座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以其璀璨的霓虹燈、高端的購物中心和繁忙的金融中心聞名于世。然而,除了這些光鮮亮麗的標簽,香港還有一種獨特的經濟現象——地攤經濟。
在香港的街頭巷尾,小攤就像城市的毛細血管,密密麻麻卻又生機勃勃。無論是深水埗鴨寮街那擠滿電子硬件、電訊設備小攤的 “電子跳蚤市場”,還是旺角通菜街長達一公里擺滿玩具、飾品等親民商品的 “淘寶” 現場,又或是街角處賣著街頭小吃、蔬菜水果的攤位,這些小攤早已深深融入城市,成為港人日常生活中無法割舍的一部分。
深藏不露的街角富豪
攤主持有者的形象往往樸實無華,可能是風雨無阻的街坊大媽,也可能是穿著低調的中年伯伯。他們默默地守著攤位,看似平凡,卻說不定是年入百萬的 “隱形富豪”。
有網友在社交媒體上提問“在銅鑼灣賣烤紅薯能賺多少錢?”,一位粉絲的回答“一年一兩百萬應該沒問題,通常是兩個人,”這則貼文引全網熱議。
在香港,擺攤致富的故事并非天方夜譚。早前,一位博主在香港尖沙咀的繁華地段擺起了地攤。他從水晶城批發了一袋水晶飾品,用一個簡陋的箱子和黃色紙板制作了一個售賣機。在紙板上,他用中英文寫上“原價1999,現價99”,然后把這些飾品擺了出來。99元的低價與周圍奢侈品店的高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很快就吸引了路人的目光,尤其是外國游客。他們紛紛挑選自己喜歡的飾品,然后放下100元港幣,甚至還會給一些小費。不到一小時,博主的收入就達到了3000元。
港人熟悉的專賣二手名牌手袋的“米蘭站”,其老板姚君達發達之前,也是在港九各處擺地攤,要成天“走鬼”的小販。
家喻戶曉的 “灣仔碼頭水餃”,創始人臧健和早年獨自帶娃艱難謀生,憑借街邊擺攤賣水餃發家致富賺了 80 億,成為 “水餃皇后”。
據說每5秒賺1輛蘭博基尼的香港富豪呂志和,也是13歲就在路邊擺攤做生意。當時香港的經濟環境非常惡劣,呂志和就將河粉用沙炒熱爆脆來制作“雞蛋馬仔”(即沙琪瑪),用木薯粉代替面粉制作粉皮,深受歡迎。如今,呂志和身家已逾百億港元。這些靠擺攤逆襲的故事,在香港不斷上演。
深限量牌照里的百年江湖
然而,在香港擺攤并非易事。香港的小攤經濟堪稱 “限量版”。從法例規定來看,小販分為持牌固定小販和流動小販兩類,必須取得由食環署頒發的小販牌照才合法經營。
截至2024年12月底,市區僅有4651個固定攤位(不包括臨時牌照) 97個流動小販牌,新界區則有197個固定攤位(不包括臨時牌照和136個流動牌照。固定牌照可以繼承或轉讓,流動牌照則不可以。相對于固定攤位,可以見到流動攤位是少之又少。
香港前巿政局自1970年代初起,在一般情況下已不再簽發新的小販牌照,如今我們看到的許多小攤,有的已傳承三四代。大家最常見的是賣紅薯、板栗、鵪鶉蛋的一對老夫妻在銅鑼灣一帶游走,一個紅薯要50港元左右,不少人推測他們年收入要過百萬;東涌也有一個大爺,請了兩名員工,一人負責烤紅薯,一人負責炒栗子,自己則坐在后面抖腳看報紙。
香港的小攤文化歷史近百年。二戰時期,大量難民涌入,香港人口激增,許多人以推車、搭棚子賣東西的方式謀生,擺攤由此興起,一度撐起全港一半的零售生意。1950年代港府開始發放小販牌照規范管理,60年代小攤經濟迎來黃金時代,像上環大笪地,不僅能買到便宜貨,還有馬戲、木偶劇等豐富的娛樂活動,熱鬧非凡。但到了80年代,隨著香港向國際都市轉型,小攤被貼上 “落后”“臟亂” 標簽,港府收緊政策,小攤文化逐漸式微。
直到二十一世紀初,香港經濟低迷,為緩解失業壓力,時任特首董建華提出發展 “本土經濟”,鼓勵發展跳蚤市場、臨時市集等,小攤經濟重回大眾視野,2015年港府引進美食車,富豪雪糕車成為游客打卡點,這是 “小攤經濟” 的現代升級版。
2023年疫情之后,為振興遭到重創的香港旅游業,港府喊話要效仿內地搞旺夜市經濟。港人紛紛出謀劃策,有人建議增加他國美食商販,有人提議在尖東辦夜市、開展創意市集等。
港府迅速響應,推出 “香港夜繽紛” 活動,在廟街增設近30個美食攤位,熱鬧一時。
但小攤經濟也面臨諸多爭議,環境問題如垃圾、噪音、交通阻塞以及衛生風險等,讓不少市民擔憂影響市容市貌。而且如今做小攤的人越來越少,一方面年輕人向往城市生活,鮮有人愿意擺攤;另一方面攤位租金和營運成本過高,利潤微薄,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這些都限制了小攤的發展。
當地攤的風吹到內地
將目光放到內地,地攤經濟在不同城市有著別樣的景象。
在深圳,近年來放寬了對地攤經濟的限制,允許在特定區域和時間進行擺攤經營。這一政策既解決了部分市民的就業問題,也為城市增添了濃厚的市井氣息。
目前,深圳地攤經濟主要集中在夜市、商業街等區域,涉及美食、手工藝品、服飾等多個領域。像在一些城中村周邊,地攤主打生活剛需品;寫字樓商圈側重 “快消 + 解壓” 商品;夜市則以娛樂化商品為主。創業者若抓住剛需消耗品、情緒消費品、場景快銷品等幾類高利潤品類,月入過萬也并非遙不可及。例如,在深圳的一些官方夜市,如福田水圍夜市、鹽田夜市等,雖然日均租金50-80元,但客流量穩定,不少攤主通過精心選品和經營,獲得了不錯的收益。
而北京的地攤經濟發展則有著自身的特點。北京作為國家首都,有著嚴格的城市管理要求,但也在逐步探索適合地攤經濟發展的模式。
2024年6月,北京首個 “花” 夜市亮相豐臺區,這個夜市有60多家攤位入駐,涵蓋鮮花、美食、飲品、彩繪、萌寵、手工藝等20多種熱門類別,日人流量可達3000余人 。還有豐臺草橋花朝街 “城南舊市” 夜市,自 “五一” 開市以來持續火爆,共有近200個攤位,匯集國內外特色小吃,周末期間每天人流量有五六千人左右 。
此外,北京在一些重點商圈組織開展外擺試點,由區政府統籌組織相關部門劃定外擺位,明確外擺時間、經營品類等細則 。
不過,北京的外擺商業對硬件及環境要求較高,且受天氣影響較大,經營時段主要集中在一年的3月至9月 。
香港的小攤,承載著城市的歷史記憶,見證了無數人的奮斗與夢想,也面臨著時代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它們在街頭散發著獨特的煙火氣,與內地如深圳、北京等地的地攤經濟一樣,在不同的城市土壤中生長,未來究竟會走向何方,需持續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