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老白第88篇原創筆記
前言
幾個月前,我把一篇自認為不錯的文章發給老師把關。
幾分鐘后,老師把1500字刪減成1200字,并告訴我:
“能用1句話說清楚的事情,就千萬別寫3句。”
起初,我有點不服,覺得某些修飾語能畫龍點睛;后來我明白了,如果身軀過于臃腫,眼睛不過是顆小黑豆,再亮又能亮哪去?
而在單位里,這就是一種容易被低估的:
溝通能力,從來不是靠專業術語和舌燦蓮花堆砌,而是用最少的話,傳達最準確的事。
01 先說目標,再說規劃;少談過程,直說結果
還記得課本上的散文嗎?明明字數不多,背誦卻很費勁,根本原因就在于散文的核心:形散而神不散。
雖然優美,但你很難集中注意力,弄清楚作者想表達的意思,不是嗎?
就像單位里,有的人一站上臺,匯報工作也好,講解方案也好,滔滔不絕還時不時蹦出幾個高大上的名詞,惹得臺下眾人頻頻點頭。
你以為他們聽得如癡如醉?其實更多的是在打瞌睡。
在單位這個舞臺上,不是沒人關心你做了什么,而是別人更注重你做到了什么。
比如,你為了某項工作,連續半個月天天加班到深夜,但因為種種原因,沒來得及完成。
你當然期待被同情,結果卻只會遭批評。
所以,與其指望別人對你的話產生共鳴,你更該早點學會保持清醒:
達不到目標,再好的規劃都是空中樓閣;抓不住結果,再苦的過程都是過往云煙。
有了成績,你不說話,別人都會主動夸你低調;沒有成績,再客觀的理由,別人也會認為你是在找借口。
02 結構式說話,讓信息變得“可視化”
曾在知乎看到一個熱門話題:為什么有些人說話總感覺很混亂?
有一個高贊回答是:腦中沒地圖,嘴上就迷路。
就像寫文章,總得先有一個大綱框架,再列好小標題,才能用合適的語言填充。
單位里,那些會說話的高手,都會用結構式說話,讓信息變得“可視化”。
幾年前,我們單位推行“周報”制度,很多同事紛紛吐槽不知道該怎么寫。
其實很簡單,想想小時候語文課學到的“總分總結構”,無非就是:
先定基調。最近在忙什么?忙到什么進度?大概何時能忙完?
再講過程。遇到過哪些問題?自己解決了哪些?又有哪些需要協助的?
最后總結。取得了哪些結果?下一步計劃是什么?有沒有備用方案?
面對面溝通也一樣,多用具體數據,少用“不確定”、“也許”這類形容詞,才能讓話語具有穿透力,更能讓聽眾準確捕捉你的信息。
03 讓別人聽話的前提,是理解別人
《關鍵對話》書中有一句話:
“高難度對話的破局點,不在于說服,而在于理解。”
有時候,你已經表達很清晰,對方執行時卻歪了十萬八千里。別懷疑自己,這種情況,大概率是別人根本沒聽懂你意思。
我們常批判某些人“見人說人話,見X說X話”是一種負面行為,但在單位里,這是必然選擇。
就像你不可能指望保潔阿姨能聽懂專業術語,你的工作伙伴也未必能準確捕捉你話語中的含義。
所以,讓別人聽話的前提,不是要求別人兼容你,而是你得試著理解別人。
換句話說,就是你可以把3句話凝結成1句話,但你也要做好將1句話重復說3遍的心理準備。
聽和說,永遠是一回事,否則就是無效溝通,進而讓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寫在最后
單位里,溝通能力就像海明威的“冰山理論”:
表面簡潔的背后,離不開水底深厚的內涵。
當你學會用最少的話,辦最好的事,就能在單位的汪洋里,揚起自信的帆,掌握命運的槳。
共勉~
感謝你讀到這里,想必我的文字讓你有所感觸。
歡迎你點個關注,讓老白有機會見證你的進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