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被指責“大數據殺熟”,這指責是強詞奪理的。
先看事實:近日,在南京河西CBD上班的白領朱先生向記者吐槽,早上和同事一起購買的同款瑞幸咖啡竟然差了6元,并且兩位咖啡搭子從來價格就不同,最可氣的是自己還購買了瑞幸的“咖啡自由卡”,但自己每次都比同事貴個兩三元,后來更離譜一杯貴了六元。
這能說明什么呢?其實就是這兩個人的消費者畫像不同。不同的消費畫像,互聯網營銷匹配了不同的銷售策略,給A用戶更多的折扣,希望提高他的消費頻率,變成更資深的用戶,給B用戶少一點的折扣,因為已經不需要過度的折扣,他已經是忠實用戶了。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講,它需要網羅和服務更多的用戶,讓財務數據變漂亮,像瑞幸這樣的上市公司,它的財務數據會影響股價。
但是從這個相對資深的B用戶來講呢,他的消費情感似乎“受傷”了,我為什么說“似乎”呢,是因為這種受傷感是由預期過高帶來的,與折扣無關。那個故事里的“白領朱先生”,是個普通中產,咖啡消費已經日常化的高頻行為了。他是怎么變成資深客戶的?也是從新手用戶開始培養起來的,用什么培養?用優惠券啊!
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可以靠大力度的優惠券留住客戶,如果永遠都是大力優惠券的話,為什么不直接定一個很低的價格呢?從消費心理講,打折是會讓消費者舒服的,但是永遠打折,等于沒有打折。
國外有很多大型商超,它的打折只有一天,明天馬上恢復原價,換別的商品打折,它通過這個策略,吸引消費者更多次數來現場購物。但是你不能明天說,“昨天還打七折的商品,現在怎么漲回去了,這是價格歧視”。如果你跑去和店長說這句話,對方會像看大猩猩一樣看著你的,悟空在五指山下躺了500年,算盤還沒學會,但世界已經進入AI時代了。
價格是永遠不可能對齊的,明白這一點,就能明白市場的邏輯。
因為每個超市的租金成本不同,人工成本不同,營業時間可能也不同,進貨成本很可能也不同,既然如此,怎么可能定一樣的價格呢。
我自己親身經歷一件事,同樣品牌的同款奶粉,在A超市定價40元,在B超市定價60元,高者比低者竟然多了50%!問題是定高價的超市不僅沒倒閉,而且看樣子活得很不錯,因為它定位中高端,幾乎所有商品都比另一家超市貴。你想要營造高端的幻覺嗎,那就多掏錢吧,有錢人,才有能力付高價!這是非常典型的中產消費陷阱,幾乎所有人都曾掉入這個溫柔的陷阱。
由同一間工廠生產出來的商品,到了不同的貨架,價格可以出現差異,現實也往往是有差異的。就像杭州地鐵自動貨柜的農夫山泉,一瓶就是3.5元,超市卻可以只有1.5元,如果上網買2箱,一瓶可以降到1元,還免費送貨到家。
哎呀,這個世界真是太奇妙是吧。
這奇妙就是市場的饋贈。
所以,你還覺得你作為老會員,價格與萌新會員有差異而不爽嗎?
抹掉這種不爽的辦法非常簡單,那就是你繼續薅它的羊毛,再注冊一個新號,又去當一個萌新會員。
聰明的消費者都是這么做的,記者也寫了:隨機又采訪了一位剛從瑞幸買完咖啡的王女士,王女士介紹:“我很早之前就發現自己點的咖啡價格比別人貴,所以開了兩個號,小號能喝到9.9元的生椰拿鐵,而大號卻要13.9元。”
讀不懂市場的記者同志,你現在明白了嗎?
陶舜財經——你的醒腦陪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