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在東京和華盛頓的關稅談判現場,日本經濟大臣赤澤亮把美國特朗普政府提出的長達 27 頁的 “美國優先” 要求清單輕輕推了回去。
美國不僅要把日本汽車關稅提高 25%,還要求半導體供應鏈全面 “去中國化”,甚至讓日本全額承擔駐日美軍的費用。
談判剛開始 10 分鐘,美方代表傲慢的態度就讓日方團隊全體起身離開,只剩下翻譯官尷尬地在那里比劃手勢。
這不是簡單的貿易摩擦,而是中小國家對美元霸權打響的第一槍......
談判破裂的核心矛盾
2025 年這場美日關稅談判里,美國特朗普政府提出了 27 項完全偏向自身利益的要求,每項都狠狠戳中日本經濟的要害。
在汽車關稅方面,美國威脅要加征 25% 的關稅。
這意味著日本車企每年會損失 240 億美元,還會直接影響 550 萬個就業崗位。
豐田、本田這些大企業面臨兩難選擇。
要是把生產線搬到美國,日本國內產業就會空心化;不搬的話,又可能失去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
在半導體領域,美國要求日本企業停止向中國出口高端芯片設備。
還有駐日美軍費用,美國要求日本全額承擔,這相當于日本年度國防預算的三分之一,直接對日本的國家安全戰略構成了威脅。
更讓日本氣憤的是,美國在談判中完全是勒索式態度,用最后通牒的方式威脅日本,甚至在現場播放日本車企裁員的視頻來施壓。
這種做法徹底激怒了日本首相石破茂,他在記者會上少見地強硬表態:“如果什么都放棄,就沒法保障國家利益,日本不是美國的一個州!”
面對美國的極限施壓,日本采取了表面示弱、實際強硬的策略。
日本經濟大臣赤澤亮在談判中拿出數據反擊,比如中國從巴西進口的大豆量暴增 300%,這直接戳中了美國農業州的利益。
讓美國愛荷華州的農場主們紛紛打電話給國會抗議。
首相石破茂也以汽車產業年損失 240 億美元、農業崗位減少 12 萬為例,拒絕讓步。
還暗示如果美國堅持這么做,日本可能會轉向中國市場采購液化天然氣,影響美國的能源出口。
日本這種策略讓美國陷入了兩難境地:繼續施壓的話,可能會讓日本完全轉向亞洲陣營;如果妥協,又會動搖自己 “美國優先” 的全球戰略。
日本的多維反制
2025 年 4 月,日本在金融領域采取了一個大動作,一周內就拋售了 500 億美元的美國國債,這是近十年來的最高單周拋售量。
這么做的直接結果是,美國 10 年期國債的收益率迅速漲到了 4.8%。
美國國債價格大跌,引發了全球資本市場的恐慌,道瓊斯指數一周內下跌了 5%,新興市場的股市總共蒸發了 2 萬億美元的市值。
日本手里本來握著 1.1 萬億美元的美債,占其外匯儲備的 45%,如果繼續大規模拋售,可能會帶動其他國家一起減少美元資產,動搖美元作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的地位。
美國財長趕緊給日本經濟大臣赤澤亮打電話,警告說這樣做會損害美日同盟關系。
但日本方面回應得很直接:“我們這么做只是為了保護自己國家的利益。”
在外交策略上,日本明顯加快了脫離美國、轉向亞洲的步伐。
2024 年 5 月,中日韓三國領導人第九次會議推動重啟了自貿區談判,釋放出積極合作的信號,三國之間的年貿易額已經超過 4000 億美元,占到亞洲總貿易量的 38%。
為了加強和中國的經濟聯系,日本積極推動福島海鮮對華出口解禁。
雖然中國還沒有全面恢復進口,但日本通過技術合作,和中國協商檢驗檢疫標準,為未來打開市場做準備。
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框架下,中日首次實現了關稅減讓。
這讓豐田、索尼等日本企業把原本在美國的生產線搬到中國,就連韓國的三星也在考慮把芯片封裝廠遷到中國西安,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就這樣慢慢被削弱了。
在科技領域,日本開始挑戰美國的科技霸權。
2024 年 12 月,日本政府以壟斷為由,對谷歌開出了 1.2 億美元的罰單,要求谷歌停止在手機上強制預裝自家軟件的行為,這明顯是在警告美國的科技巨頭。
日本的汽車企業也面臨艱難選擇。
如果聽從美國的要求,限制和中國的合作,就會失去年銷量 600 萬輛的中國市場;如果繼續和中國合作,就能抓住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機遇。
本田已經宣布,會在中國投資 50 億美元建設電池工廠,這種既對抗又合作的策略,讓日本在科技產業鏈上盡量保持自主選擇權。
中國的關鍵作用
中國在這場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動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通過技術突破和市場吸引力,實實在在地改變著游戲規則。
在半導體領域,中國打破了美國的技術封鎖。
2025 年,中芯國際已經能大規模生產 7 納米制程的芯片,產能排到了全球第三。
華為的 Mate60 手機用上了國產的麒麟 9100 芯片,重新回到市場。
這讓美國原本想通過封鎖芯片技術孤立中國的計劃徹底失敗。
而且中國自己生產的半導體比例從 2020 年的 15% 提高到了 45%,以前很多依賴日本和其他國家的芯片,現在自己能造了,日本在半導體供應鏈里的重要性也就跟著降低了。
中國的超大市場更是吸引著全球產業鏈向這里聚集。
特斯拉在上海的儲能工廠投產,大眾汽車和小鵬合作建設充電網絡。
這些都說明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在調整布局,不再完全依賴美國市場。
在 RCEP 的框架下,中國和日本首次降低了部分商品的關稅,日本企業一看有利可圖,2024 年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增長了 27%,創下歷史新高。
很多日本企業把生產線或者合作項目轉移到中國,就是想抓住中國市場的機遇。
中國用自己的龐大市場和開放政策,正在重新塑造全球貿易的規則,讓更多企業愿意跟著中國的節奏走。
全球經濟格局演變
現在的全球經濟格局正從過去 “少數國家主導、多數國家跟隨” 的模式,慢慢變成多個力量共同發展的新局面。
在地區合作方面,亞洲國家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
中國、日本、韓國重啟了自貿區談判,三國打算在 2026 年前讓 90% 的商品實現零關稅,也就是互相之間買賣這些商品不收稅。
這樣就能形成一個更大的 “亞洲經濟圈”,大家一起發展經濟。
另外,金磚國家從原來的 5 個擴大到 15 個,新成立的開發銀行開始用成員國自己的貨幣發行債券,不再完全依賴美元或歐元。
整體來看,東方國家在新能源、半導體等關鍵產業上發展迅速,西方國家的優勢在減弱。
這種 “東升西降” 的趨勢正在重新塑造全球的產業布局。
結語
日本在這次美日談判中采取的策略,給其他中小國家提供了一個參考:在大國之間的博弈中,既不輕易讓步,也不正面沖突,而是通過拋售美債等金融手段、加強與亞洲國家合作的外交調整,多管齊下地維護自己的核心利益。
不過,這種策略能起到多大效果,一方面要看中美競爭最終的走向,另一方面更取決于日本自己能不能堅持既定的策略,不因為外部壓力而輕易動搖。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