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沉的天空下,梵蒂岡圣彼得廣場擠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徒和政要。
2025年4月27日,"人民的教皇"方濟各的葬禮在這里隆重舉行。25萬信眾懷著悲痛的心情,送別這位剛剛在復活節(jié)后離世的88歲教皇。
在莊嚴肅穆的氛圍中,一些不尋常的細節(jié),有著裝"叛逆"和外交互動,有不合時宜的自拍,也有情緒淚崩·····
在一片黑色的哀默海洋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72歲的法國第一夫人布麗吉特·馬克龍那一頭蓬松的金發(fā)。
按照梵蒂岡嚴格的著裝規(guī)定,女性出席教皇葬禮需要佩戴黑色頭紗或其他頭部遮蓋物。從西班牙王后萊蒂齊亞到美國第一夫人梅拉尼婭,從挪威王儲梅特-瑪麗特到前美國第一夫人吉爾·拜登,絕大多數(shù)女性政要都恪守了這一傳統(tǒng)。
然而,布麗吉特卻選擇了"特立獨行"。
她身穿LV黑色裙裝,那一頭精心打理的金色波浪發(fā)型,如一朵叛逆的向日葵,在黑色的喪服海洋中格外醒目。
這位"時尚icon"的選擇立即在網(wǎng)上引發(fā)熱議。有人贊賞她的勇氣,認為這是法國世俗主義的體現(xiàn);也有人批評她不尊重宗教傳統(tǒng)。
值得玩味的是,同樣選擇不戴頭紗的還有烏克蘭第一夫人奧琳娜·澤連斯基、意大利女總理喬治亞·梅洛尼、歐盟主席馮德萊恩。
這幾位"叛逆者"形成了某種無聲的聯(lián)盟,這些“權勢女性”在保持基本黑色禮服的前提下,以自己的方式詮釋著對這場葬禮的理解。
當然了,在服裝上不按常理出牌的還有特朗普,在一片深色的海洋中,特朗普的藍色西裝顯得格外刺眼。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梅拉尼婭的完美穿搭。這位前超模(也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不僅戴上了符合規(guī)定的黑色蕾絲頭紗,還戴上了配套的黑色手套,被譽為最得體的著裝典范。
如果說布麗吉特的"叛逆"還停留在著裝層面,那么在葬禮現(xiàn)場發(fā)生的幕外交“小摩擦”也很有趣。
當儀式進行到"和平的象征"環(huán)節(jié),會眾需要互相握手以示和解時,特朗普卻冷眼旁觀,絲毫沒有參與的意思。
如果不是梅拉尼婭及時在他耳邊輕聲提醒:"你應該這么做",這位美國總統(tǒng)差點就造成了一場外交禮儀災難。
在妻子再三提醒下,特朗普才勉強伸出手,先后與愛沙尼亞總統(tǒng)、西班牙國王和王后握手,最后才與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來了一個略顯尷尬的長時間握手。
特朗普鬧起小脾氣,可能是因為之前和馬克龍和澤連斯基的"三角互動"有點不快!
當時特朗普和馬克龍、則連斯基狹路相逢,工作人員準備了三張椅子,以為他們要坐下來聊聊。
仔細看視頻就能發(fā)現(xiàn),這一會面堪稱劍拔弩張,精彩絕倫:馬克龍先一步熱情地擁抱澤連斯基,與這位烏克蘭總統(tǒng)來了一個"兄弟般"的緊密握手,接著,老母雞護雛一般用身體把澤連斯基包圍住,似乎要把特朗普擠到一邊,生怕他又欺負了自己的兄弟。
特朗普看出端倪,也伸出了手,卻似乎遭到了馬克龍的無視。
視頻顯示,法國總統(tǒng)似是刻意忽略了特朗普伸出的手,轉而繼續(xù)與澤連斯基繼續(xù)交談,這下特朗普不開心了!
據(jù)唇語專家尼古拉·??肆纸庾x,在這場微妙的三人對話中,特朗普對馬克龍說:"慢點,讓我來……你不該在這里,我需要你幫個忙,你不應該在這里。"更讓人意外的是,澤連斯基居然對特朗普的話表示了贊同,點頭附和。
于是,隨同人員把原本的三張椅子撤下了一張,馬克龍悻悻離開!
這一幕的微妙之處在于,它發(fā)生在特朗普與澤連斯基自2月在白宮激烈爭執(zhí)后的首次會面。當時特朗普曾對澤連斯基說"你手上沒有籌碼",并多次指責烏克蘭"挑起戰(zhàn)爭"。
但在教皇的葬禮上,兩人卻坐下來進行了約15分鐘的"非常有成效"的交談。澤連斯基稱這次會面"具有歷史意義的潛力",如果雙方能在談及的問題上取得共同成果的話。
在肅穆的氛圍中,總有人按捺不住內心的沖動。當教皇的簡樸木棺從圣彼得大教堂緩緩抬出時,前排的政要們紛紛起立鼓掌以示敬意,而后排的一些政客卻忙著掏出手機拍照留念。
瑞士總統(tǒng)卡琳·凱勒·蘇特和烏干達議會副議長托馬斯·塔耶巴等人都被捕捉到了這一"不雅"瞬間。
塔耶巴甚至還將拍攝的教皇方濟各靈柩被抬回大教堂的照片發(fā)布到了社交媒體上,這種行為很明顯不被欣賞,在如此莊嚴的場合用手機拍照顯得格外不尊重,尤其是作為代表國家出席的政要。
除了手機拍照,前美國總統(tǒng)拜登還被拍到在非儀式期間與多位官員自拍,烏干達議會副議長塔耶巴又一次出現(xiàn)在合影中,這似乎進一步證實了某些政要把葬禮當作社交聚會的心態(tài)。
在所有的政要中,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的情緒表現(xiàn)最為真摯。當神父在三小時的彌撒中回顧教皇生平時,馬克龍情緒失控,淚流滿面。他的妻子布麗吉特緊緊挽著他的手臂,不斷安慰這位顯然被悲傷擊垮的法國總統(tǒng)。
這是真情流露,馬克龍與已故教皇方濟各確實建立了特殊的友誼。兩人多次會面,在許多問題上觀點一致,特別是在移民問題和環(huán)境保護等議題上。教皇曾稱贊馬克龍是"歐洲希望的象征",而馬克龍也多次表達對教皇社會主張的支持。
在馬克龍淚崩的同時,整個圣彼得廣場充滿了情感的波動。當樞機主教巴蒂斯塔·雷在致辭中說到"教皇不知疲倦地為和平發(fā)聲"、"呼吁人們建造橋梁而非圍墻"時,會場響起了長時間的掌聲。
許多信眾舉起寫有"立即封圣"的標語,表達對這位"人民的教皇"的敬愛。
在教皇停靈以供民眾瞻仰期間,一個跨越禁忌的瞬間也讓人淚目,因為她與教皇曾有特殊的友誼,81歲的法國阿根廷修女吉納維芙·吉寧羅斯 (Genevieve Jeanningros) 被允許進入禁區(qū),在靈柩前祈禱。
該區(qū)域傳統(tǒng)上是為紅衣主教、主教和牧師保留的,但這位 81 歲的老人被
允許進入,以紀念他們持續(xù)了四十多年的友誼,去年7月,教皇還親自 奧
斯蒂亞看望了吉納維芙,以表彰她的人道主義工作。
吉納維芙修女已經(jīng)奉獻了 56 年多的時間,為該地區(qū)最弱勢的群體,特別是變性女性服務。她與另一名修女安娜·阿米莉亞·賈凱托 (Anna Amelia Giacchetto) 住在一輛羅馬教區(qū)的一輛大篷車里。
吉納維芙修女和教宗的友誼始于弗朗西斯擔任布宜諾斯艾利斯大主教豪爾赫·馬里奧·貝爾格里奧樞機主教期間,他們對最弱勢群體的共同承諾加強了他們的聯(lián)系。
每周三,這位修女都會帶著一群游樂場工作人員、無家可歸者和變性女性參加梵蒂岡的公開接見活動,教皇方濟各不僅接見了他們,還邀請他們共進午餐,并提供經(jīng)濟援助。
梵蒂岡圣伯多祿大教堂內,在一名工作人員的協(xié)助下,珍妮格羅斯走向棺材周圍的紅繩,并被引導著向前走。
她頭戴藍色頭巾,身著海軍藍服裝,靜靜地站在敞開的棺材一側。
然后她突然淚流滿面,用手捂住臉,距離已故教皇只有幾英尺遠。
她拿起紙巾擦了擦眼睛,停留了一會兒。
盡管違反了傳統(tǒng)禮儀,但沒有安全官員介入,讓教皇的密友享受了親密的告別時刻。
教皇方濟各生前一直倡導包容與和解,他的葬禮卻意外成為了展現(xiàn)世界多元性的舞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不合規(guī)矩"的行為恰恰體現(xiàn)了教皇倡導的"求同存異"精神。
在這個日益分裂的世界里,能夠讓如此多不同背景的領導人聚集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種和解的象征。
當木棺最終被運回圣彼得大教堂,準備前往教皇的最后安息之地時,在場的25萬人不約而同地鼓掌送別。
那一刻,所有的爭議和分歧似乎都被暫時擱置,人們只記得這位88歲老人留給世界的曠世遺產(chǎn)——對和平的不懈追求,對弱者的無盡同情,以及對人類大同的美好憧憬。
Ref:
https://www.dailymail.co.uk/femail/article-14650677/brigitte-macron-hair-dress-code-pope-funeral.html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4652315/Lip-reader-reveals-Zelensky-said-Donald-Trump-Popes-funeral.html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4650869/Macrons-Pope-funeral-snub-Trump-French-president-warmly-embraces-Ukrainian-leader-Zelensky-bro-handshake-ignoring-US-presidents-outstretched-hand-awkward-Vatican-encounter.html
文|Tutt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