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發現韓國 CJ 制糖公司向美國專利商標局申請的 "餃子外觀專利" 竟然獲得了批準,有效期直至 2040 年。
這意味著未來美國的中餐館如果售賣餃子,都有可能面臨被起訴侵權的風險。
此消息一經曝光,立刻在國內外社交媒體上引發了廣泛關注。
說起 CJ 制糖,可能大家不太熟悉。
但它旗下的品牌必品閣、大喜大等,在中國市場可是頗具知名度。
自 1994 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CJ 制糖憑借這些品牌在中國的食品行業占據了一席之地,賺得盆滿缽滿。
然而,就是這樣一家在中國發展多年的公司,卻在 2023 年 2 月向美、日、韓等多國申請了餃子外觀專利。
更讓人憤慨的是,該專利內容中精準描述了餃子的外觀、尺寸、褶皺數量。
還附上了所謂 "橢圓 / 長形" 等丑化中國餃子的照片,甚至大言不慚地強調這是本土化設計。
這簡直是對中國傳統餃子文化的歪曲和褻瀆。
對此,中國網友表示,中國的餃子造型多樣,有彎彎的月牙形、飽滿的元寶形等,每一種造型都蘊含著獨特的文化寓意。
而韓國公司卻用這樣丑化的方式來申請專利,其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中國網友首先對韓國公司的專利邏輯進行了有力駁斥。
餃子起源于中國,距今已有 2000 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東漢時期張仲景為治療凍瘡發明 "嬌耳" 開始,餃子就在中國大地上生根發芽,經過漫長的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餃子文化。
無論是北方的豬肉白菜餡、羊肉餡,還是南方的海鮮餡、素餡,餃子都承載著中國人的情感和記憶,與美國和韓國沒有任何關聯。
韓國公司這種無視歷史事實,妄圖通過專利手段將餃子據為己有的行為,簡直是荒謬至極。
對于美國專利商標局的批準,中國網友也毫不留情地進行了諷刺,稱美國這是助紂為虐。
而韓國,更是被網友們指出 "偷文化" 已經成性。
此前,韓國就曾試圖將太極八卦圖、甚至韓國國名、朝鮮語等與中國文化相關的元素據為己有,這種行為早已引起了國際社會的不滿。
有網友調侃道:"照韓國這樣的邏輯,是不是接下來還要申請漢字專利、春節專利?"
從文化底蘊來看,美國歷史短暫,其飲食文化以快餐為主,缺乏像中國這樣深厚的飲食文化根基。
而韓國,地域狹小,很多食材都依賴從中國進口,比如山東的大白菜。
然而,韓國卻將一些中國的小料、經過改良的飲食奉為國宴,這種行為實在是讓人不齒。
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光是餃子的做法就有上百種,每一種都體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創造力。
而韓國所謂的餃子文化,不過是中華文化的一點皮毛而已。
面對國際社會的質疑,部分韓國網友竟然顛倒黑白,聲稱餃子起源于韓國,還稱中國的餃子油膩、不衛生,而韓國的餃子因為含有泡菜、豆腐等食材,更加豐富。
這種說法完全忽視了韓國飲食對中國食材和文化的依賴。
要知道,泡菜的起源也與中國有著密切的關系,韓國的很多飲食文化都是在中華文化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
韓國網友的這種言論,不僅暴露了他們對歷史的無知,也讓他們的國家在國際社會上淪為笑柄。
越南網友諷刺道:"韓國人不會塞肉餡,餃子皮用刀切。"
他們強調餃子在中國已經流行了 2000 多年,是中國的傳統美食,韓國的行為就是文化竊取。
尼泊爾網友則表態:"我們喜愛餃子,但不會竊取,也不會申請專利。"
他們用簡單的話語,對比出了韓國的無恥。
這些正義派網友的發言,讓我們看到了國際社會中還是有很多明事理的人,他們愿意為中國發聲,支持中國維護自己的文化權益。
法國網友力挺中國餃子,稱:"沒人喜歡泡菜餡餃子。"
這句話雖然簡單,但卻直擊韓國餃子的痛點。
日本網友則類比 "申請大米外觀專利",暗諷韓國飲食依賴基礎食材,比如石鍋拌飯離不開大米,而大米的起源地也是中國。
這些陰陽派網友的諷刺,既幽默又有力,讓韓國的專利顯得更加荒誕可笑。
與美國官方的 "助紂為虐" 不同,美國網友的態度更加清醒。
他們認可中國餃子 "多樣美味",甚至貶低韓國餃子 "只配進垃圾桶"。
這顯示出美國民間對于中韓餃子文化的認知更加客觀,也讓我們看到美國官方在這件事情上的做法不得人心。
為了反擊韓國公司的無理行為,中國網友在國外平臺上發布了大量視頻,展示了各種各樣的包餃子方法。
有花朵造型的餃子,精致得讓人舍不得吃;有福袋造型的餃子,寓意著福氣滿滿;還有元寶造型的餃子,象征著財源廣進。
這些餃子被網友們贊譽為米其林藝術品,充分凸顯了中國餃子文化的多樣性與藝術性,完全碾壓了韓國專利中單一丑化的設計。
面對韓國的文化偷竊行為,中國網友也表現出了理性的一面。
大家紛紛擔憂:"餃子、中秋節之后,下一個被偷的是什么?"
為此,網友們建議中國從民間到官方,都要加強對傳統美食、習俗等傳統文化的保護。
一方面,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記錄,建立完善的文化遺產檔案。
另一方面,要積極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提高中國傳統文化在國際上的認可度和保護力度。
同時,還要加強國際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防止被其他國家 "偷" 走。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保護傳統文化就是保護我們的根。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